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2008年元旦步步逼近,2007年随着寒冷的加剧所剩无几。回顾医疗卫生行业,不难看出政府和行业多方寻找突破口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虽然在实践层面上仍不断暴露出痛点和盲区。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事件发人深省,一些思绪需要梳理,但总的来说,其中的许多医改大事仍然让百姓心潮澎湃,记忆犹新……
大事一药品第二十次降价
新闻回顾:1月2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出通知,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下调,平均降价幅度20%%,最大降幅达85%%,降价金额约70亿元。有报道称,这是自国家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有关部门对药品价格的20次降低,此次降价也是2007年的第一次药品价格调整。
点评:虽然目前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映依然存在。一些降过价的药品在市场上也难觅踪迹,但是从国家对一些药品价格的一降再降不难看出,国家让老百姓得实惠的良苦用心。需要提醒的是,降价药品是针对一些折扣空间较大药品价格的降低,降低药价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大事二佰易免疫球蛋白事件
新闻回顾:1月23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广东佰易药业的部分产品导致患者出现丙肝抗体阳性。卫生部门已初步查明,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血液来源问题突出,要求各地暂时停止销售和使用该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点评:把混有甲肝、乙肝、丙肝或艾滋病毒的血浆作为原料送进药厂,一旦药厂原料质检、产成品质检都把关不严,这些病毒会随着成品制剂的商业流通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患者体内。对该药品的查处,为整个医药市场敲响了警钟,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大事三新《处方管理办法》施行
新闻回顾:《处方管理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儿科处方外,医疗机构不得限制门诊就诊人员持处方到药品零售企业购药。这就意味着患者可持医院处方,到价格相对便宜的药店买药。
点评:虽然新《办法》带来了一个新现象———医药代表不再缠着医生了,但有业内人士称,为了争取自己的药品能进入医院药房,医药代表还是要进医院和职能部门搞公关的,不过他们的公关对象不是医生,而是药品采购中心、药剂科、划价处等。因此,要取消以药养医,需要对医疗机构设计一套比较完整、更加合理的经济政策。
大事四家属拒签手术妻儿双亡
新闻回顾:11月21日,湖南籍男子肖志军因为拒绝签字为妻子做剖腹产手术,导致妻儿双亡,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12月10日,在卫生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发言人表示,签字制度并不意味着责任的转移,患方的签字也不意味着要承担所有不利的后果。
点评: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只意味着同意接受医生治疗,并了解手术所具有的风险,并不因签字而豁免了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所具有的特殊责任。在手术过程中,因医生的失误等原因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及医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我不知道,在现场有没有人曾经告诉过肖志云,他的签名所代表的含义。即便有,他信不信,这个拷问更为深刻。
大事五“药事费”剑指零差率
新闻回顾: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宣称:今后医院销售药品时,其价格将有望和零售药店保持零差率,同时将改按处方收取“药事费”。为实现医疗服务“价廉”的目标,国家发改委拟实行4项措施,推进药品价格改革。
点评:医院实行按照处方收取“药事费”后,其药品价格将和零售药店的价格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解决目前医院药价过高的问题。但是按处方收取“药事费”无法体现大病小患之间的成本差异,一旦医院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反而对患者不公平。因此能否实施,令人担心。
大事六社区卫生服务对口支援
新闻回顾12月7日,西安市36家大中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式启动。目前,西安市已建成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09年,全市规划中的7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量将大幅增加,服务范围也将扩大。以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提供以下13项公共卫生服务。
点评:以后,社区居民看病可根据病情来选择“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就医模式,群众看病将更加方便。
大事七“人造皮肤”应用临床
新闻回顾:12月17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专家研制成功的活体“人造皮肤”正式进入临床应用。运用先进技术,只需小指甲盖大小的人类皮肤组织,便可培养出数亿倍的“活性皮肤”。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也许可以像种庄稼一样大量种植人造皮肤,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点评: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皮肤作为覆盖和保护体表的组织器官,非常容易受到外伤、烧伤、炎症等因素的损害。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临床植皮的难题,也为我国在该行业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