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重症监护病房病人有精神障碍 男性更易发
来源: 2010-08-23 10:22:50

  ICU(重症监护病房)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综合大医院里都设有专门的ICU病房,为每一个需要生命监测和支持的患者提供服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病人住进ICU后,由于无法适应这个陌生、密闭、而且与外界隔绝的环境,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思维紊乱等一系列精神障碍现象。这种现象在医学界被称为“ICU综合征,其发生率最高可达70%。专家指出,ICU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对康复构成负面影响,值得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病人血压骤升原是心魔作祟

  日前,刚刚接受完肺癌切除手术的周阿姨被送进了ICU病房。麻醉药力消失后,周阿姨恢复了清醒。我觉得自己是被一些嘀嘀嘀嘀的响声吵醒的,周阿姨对记者说,刚睁开眼睛那一阵子,我突然间觉得很害怕,因为我看见自己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嘴巴也动不了,因为里面好像也插了管,而且周围的护士都是我不认识的……”

  周阿姨说,她当时很害怕,一些不祥的念头不断涌进脑海:我是不是病得特别严重啊,还是手术没成功呢?不然怎么会被关在这样的病房里?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科副主任医师冼乐武告诉记者,周阿姨是他们曾经碰到过的一个病例。周阿姨手术后的血压一直很难控制,即使用了降压药效果也不好,药力一过,病人的血压一下子就又上去了。冼乐武说,后来,医生发现周阿姨的血压与她对ICU的恐惧有关。病人情绪不稳定,血压当然控制得不好。后来,在医生和护士的耐心解释和开导下,周阿姨才明白在ICU病房接受监护是手术后的一个正常程序,心情逐渐恢复平静,终于度过了手术后的危险期,转入了普通病房。

  ICU综合征发生率最高七成

  冼乐武告诉记者,周阿姨的问题在医学上称作“ICU综合征,指的是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称之为ICU精神障碍、ICU谵妄等。它的出现,既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先兆症状,往往会对患者病情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康复进程的延迟。冼乐武说。

  据介绍,对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据报道最高可达70%。这些问题常发生在入住ICU57天后,而且随入住时间延长,出现机会增大。

  ICU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烦躁不安、言语错乱、思维紊乱、情感抑郁(严重者可表现为恐惧、焦虑和罪恶感,并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等。其他症状还包括:疲倦、嗜睡、意气消沉、失眠、头痛、腰背痛、便秘或腹泻、皮肤异样感等。

  男性患者更易发生ICU综合征

  冼乐武指出,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情况等均是影响ICU综合征发生的因素。本征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男性较易发生,而老年患者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专家分析,引起ICU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冼乐武说,尤其是既往病史中有过精神病、脑外伤或脑血管疾病、安眠药中毒或长期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患者。此外,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休克患者、肝昏迷前期患者,除临床上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妄,还会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等。

  还有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由于对突发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病情严重会危及生命,从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

  除此以外,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减退,患者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显著降低以致睡眠紊乱等因素,都会导致ICU综合征的发生。

  ICU特殊环境易让患者心生恐惧

  ICU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病室嘈杂,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监护光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特别是目击了同室患者的死亡,更易产生很强的精神心理压力,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

  据了解,目前多数医院ICU内监护器警报、呼吸机等发出的噪音通常在4587.5分贝之间。而资料显示,噪音超过60分贝就会导致病人烦躁不安、刺激病人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病人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而实验证明,睡眠被剥夺25天后,病人多数会出现焦虑、多疑、定向力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另外,患者在监护病房与亲友隔离,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再加上监护室患者缺少外界信息,病室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

  既然ICU是众多重症病人无法回避的一环,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呢?冼乐武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一:患者术前不妨到ICU看看

  研究发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一般来讲,正规医院都有护士在术前访视患者的制度,有些医院还会专门派出ICU护士介绍ICU的环境。这时,患者应该认真听护士的讲解。如果条件允许,患者还可要求到ICU病房实地看看,简单了解各种监护仪器,让自己事先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避免术后突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紧张和焦虑。

  对策二:护士的微笑能减轻患者恐惧

  对进入ICU患者,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的ICU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的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
 ICU部分患者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护士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例如微笑、鼓励的眼神、握手等,通过肢体语言与病人沟通,增强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对策三:家属探视ICU患者有技巧

  研究证实,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遗弃和分离的恐惧。因此,根据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适度地开放ICU探视,让家属亲友多亲近患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而家属在进入ICU探视时,和病人的交流也要讲究技巧。家属进入ICU前,我们的护士都会对他们进行简单培训,教他们应该和病人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冼乐武举例说,作为家属,不应该和患者谈论病情。因为他们不是医生,对疾病一知半解,讲得不清不楚反而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专家鼓励家属多和病人讲一些生活中有盼头的事情。如果病人的媳妇刚好怀孕了,可以鼓励他(她):要坚持住,一定要看到孙子出生!或者下个月就是病人的生日,则可以对他们说:再坚持一下,就能出院过生日了,我们都等着和你庆祝呢!’”总之就是要让患者看到生活中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的事情,激励他们与疾病斗争的意志。而这些鼓励的话,由家属说出来,往往比由不熟悉情况的医生护士讲,效果好得多。

  • 上一篇 :透视2008年医疗器械市场发展
  • 下一篇 : 美急诊麻醉药品管理后使用趋势调查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