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转临床面临困局:未卜先知使患者不安
来源: 2010-08-23 10:31:44
专家认为,基因诊断至少应有三大原则:第一,基因诊断首先要有严格的实验室标准,保证基因不被污染;第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设立标准线;第三,基因诊断必须有严格的伦理学要求,其中包括隐私保密、知情同意等等

  近20%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医学科学工作者们虽然已经找到了其中一个相关的致病基因,但他们却迟迟没有把此项基因诊断技术向临床推广。


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基因诊断迈向临床,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而医生们却无力解决这种困境。

  基因诊断能及时筛查出病人

  从事大肠癌遗传研究的医生叫崔龙,现任上海交大结直肠癌诊治中心主任、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主任。2001年起,他就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研究,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叫非息肉病性大肠肿瘤的基因突变位置,这一位置是东方人群独有的家族遗传疾病,有此基因缺陷的人将有相当大的概率罹患肿瘤。

  今年49岁的陆女士就有着特别的经历:7年前,她被确诊为横结肠腺癌,而她母亲在59岁时也曾因直肠癌接受过手术治疗,更特别的是,陆女士的外婆在50年前因“便血”未诊断而去世。医生由此推断陆女士的家族有明显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倾向,并建议她儿子马上做检查,结果在肠镜检查中发现肿块,得以及时诊治。

  这项研究最为有意义的是,在基因诊断技术的帮助下,医生们能够在病人未发病前就筛查出高危人群,并积极进行随访,及早地诊断出肿瘤。“只要做全直肠切除术,此类病人的治愈率还是很理想的。”

  未卜先知面临伦理难题

  可是,当崔龙医生想把此项基因诊疗技术推向临床常规时,却发现了比科研更大的难题——伦理和法律。医学领域内的“未卜先知”,会让病家陷入更大的迷惘之中。

  在他筛查出来的病人家族中,病人们表现出的不安远远超过医生们的想象。有的基因存在缺陷的人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时不时就要求做检查,因为他认为自己随时有可能与癌症相伴;有的人不断地要求医生保密,害怕因为自己的基因缺陷问题导致难以婚嫁,更不知道自己能否生育下一代。

  在医生们的调查中,此类遗传疾病的家族很多生活得很艰难。由于家人接二连三地罹患肿瘤,医疗费用早就压垮了家庭的经济支柱,基因筛查的结果,很可能让这些家庭陷入极端绝望。崔龙医生认为,随着基因诊疗技术的成熟,现在非常迫切需要有部门对遗传医学临床推广进行干预、扶持和监管,更需要有社会组织对此类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推进基因诊断不能仅靠医生

  “政府主管部门的扶持还停留在临床科研阶段,还没有制定出临床干预的规则。”同样在做家族遗传疾病筛查的瑞金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宁光教授也提出,要更为重视基因诊断的临床推广问题。

  他认为基因诊断至少应有三大原则:第一,基因诊断首先要有严格的实验室标准,保证基因不被污染;第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设立标准线;第三,基因诊断必须有严格的伦理学要求,其中包括隐私保密、知情同意等等。

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对基因筛查技术的运用更为前沿。从2000年,他们就引入了血友病致病基因筛查技术,为血友病人的下一代在孕期就开展基因筛查,从而阻断血友病家庭的遗传史。记者在采访该科的两位教授王鸿利和王学锋时,发现他们对基因筛查项目都存有冒险一试的心理。他们反复强调,尽管基因筛查的准确率很高,但仍然有可能出错,如果医生据此进行干预,就承担着更加大的风险。在业界极有名望的王鸿利教授说:“医学总是要进步的,所以有一线生机,医生就应该冒险一试。”

  崔龙说:“如果没有人帮我们推进,科研成果就无法进入临床,如果不能进入临床,耗资巨大的科研成果就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据了解,我国近年设立的有关基因诊断技术的课题种类繁多,几乎覆盖了所有临床科室,仅崔龙参与的肠癌研究就至少耗费科研资金100万元。  

  • 上一篇 :新医改最终版本有望近期公布 3年投
  • 下一篇 : 抗癌特效药实为普通保健品 10元成本竟卖260元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