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共有2681人参与了2007年调查,年龄43~81岁,平均63岁,男性1064 人(39.7%),女性1617 人(60.3%),应答率88%。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点
基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布范围为0.48~1.23 mm,均值(0.71±0.10) mm,且平均IMT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各部位IMT、平均IMT及IMT最大值均显著大于女性。
基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6.9%(男性为47.2%,女性为31.3%),颈动脉窦部斑块检出率最高,约占斑块总数的75%。男性各部位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男女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65岁前,男性斑块检出率高于女性;65 岁后,男女人群斑块检出率趋于接近。
我国中老年人群IMT的进展速率
颈动脉IMT 5年平均增量为(0.041±0.002) mm,进展速率为(0.008±0.001) mm/年,男女间无显著差异。55岁前、55~65岁及65岁后的IMT 进展发生率(IMT 增量≥0.05 mm)分别为43.6%、47.8%及51.8%。此外,颈动脉5年新发斑块检出率为46.3%,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吕敏等研究表明,IMT 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增高,校正年龄、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及吸烟与否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IMT 仍显著相关。校正年龄后,2期和3 期高血压组检出斑块的风险分别为理想血压组的3 倍和5 倍。王薇等亦发现,存在高血压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且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亦随血压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当血压≥180/110 mmHg 时,颈动脉检出斑块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
梁立荣等研究发现,IMT 和斑块检出率与吸烟有关。现吸烟、曾吸烟和从不吸烟者的平均IMT 分别为0.72 mm,0.71 mm 和0.70 mm。在校正年龄、性别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现吸烟者检出斑块的风险为从不吸烟者的1.5倍。除高血压和吸烟外,研究还证实,基线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与9 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吕敏的研究还表明,采用武阳丰等开发的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病10 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对基线危险因素进行评分,能有效预测9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风险。随着基线危险因素评分分值的增加,9年后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
通过5 年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初步结果表明,5年新发心血管事件与基线IMT 显著正相关,基线IMT 每增加1 个标准差单位(0.21 mm),5 年新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增加29%[相对风险(RR)=1.29],校正年龄和性别后,此关联未减弱,进一步校正基线吸烟情况、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收缩压后,5 年新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增加16%(RR=1.16)。
基线时有斑块者,5年新发心血管事件危险是无斑块者的2.35倍,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危险降至1.61倍,进一步校正基线吸烟情况、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后,此关联不显著。
研究未显示IMT进展速率与新发心血管事件有关。IMT进展速率每增加1个标准差单位,5年新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增加12%。
小结
中国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致病特点,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应从年轻时抓起,且维持各相关因素的正常水平及控制危险因素进展均非常重要。此外,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也显示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预测价值。
文章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乔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