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颜色比洁白更绚烂——记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来源: 2010-08-23 10:35:16

        刘淑媛  用心看护病人的“圣徒”

  今年,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刘淑媛67岁。记者采访她时,她刚刚给病人取血回来。从1983年至今,她在心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一线工作已经20多年了,监护过心血管外科病人超过4万人。前来安贞医院做心外手术交流的美国医生杰拉尔德在谈到刘淑媛时说:“中国医生护士的献身精神是我一生中没见过的,我有机会在安贞医院工作了两三夜,看到一位护士护理一位术后病人,好几天都没休息,整天在医院里,我真想称她为‘圣徒’……”

  1961年,刘淑媛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学校。这所当时的顶级医学学府,培育了她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她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才叫敬业。“学校老师的敬业精神,我就是到了闭眼的那天,也赶不上。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永远战斗在护理工作的第一线。”刘淑媛说。

  一次,她跌倒发生右前臂桡侧骨折,医生嘱咐休息三周。可她回到病房时,正值抢救病人,她忍着伤痛为病人做胸外按压。以后,为工作方便又将固定前臂的木夹板改为纸板,仍是加班加点地工作,竟一天也没休息,以致影响了骨折的愈合。

  重症监护病房的年轻护士都知道刘淑媛的脾气大,可是令她们不解的是,为什么对她们脾气大,而对病人却是十分的细心和关爱。刘淑媛介绍说,重症监护室和其他病房不同,接收的都是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病人,所以,对病人的关爱一定要贯穿始终。刘淑媛记得一次一位智障母亲要求进来看望刚手术过的孩子,刚刚还对医护人员大吵大闹的母亲,见到孩子时马上平静下来,并轻轻地抚摸孩子。她从这位母亲的眼神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人间最真挚的爱。从此,在她的心里更加深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病人,一定要给予尊重。此外,她针对不同的病人需求,千方百计使他们减轻痛苦,让患者满意。她尊重民族习俗,特意安排回族护士专护未婚回族病人,病人身故后尊重穆斯林喜爱洁净的习惯,将推送的平车上下更换一新,协助家属将已故病人送上清真寺的灵车。

  刘淑媛曾三天三夜守护在一位先心病术后患儿的床旁,观察记录病情变化。但不幸的是,患儿去世了。医院建议进行尸检时,家属没同意。此时,正值北京1月份的深夜,她冒着严寒抱着死亡的患儿将其送往太平间。家属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同意进行尸检。闻讯,刘淑媛下夜班不顾疲劳带着青年护士去看尸检,使她和青年护士认识了局限性心包压塞这一并发症。后来,她在护理病人时,协助医生对此类并发症作出诊断。即使在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均不支持这一诊断时,由于她的积极参与,医生还是采纳了她的建议,开胸清除压在腔静脉上的小血块,先后挽救了数位患儿的生命。

  如今,刘淑媛仍然工作在重症监护护理的一线,当记者问她打算什么时候退下来的时候,她说,只要病人需要,她会一直干下去。


  张桂英  让病人记住的“老姨”

  精神病人护理,是护理领域里最辛苦、最具风险的一班岗。而张桂英,在这班岗上一站就是18年。

  张桂英出生在偏僻的农村,从小就养成了勤劳朴实的品格。小时候,她亲眼目睹了邻居婶子因患精神病而在幼子面前自杀的惨烈情景,于是在毕业分配时,她毅然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大型公立综合医院,不顾家人的劝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吉林省精神病医院。

  一天,医院住进了一位重症躁狂男性患者。他神经错乱,表现十分亢奋,注意力不集中,每餐进食都由张桂英一口一口地喂。起初喂饭时他不肯吃,只是一个劲地胡言乱语,张桂英就像哄小孩子一样哄他、劝他:“想家了吗?好好吃饭,才能早点回家。”患者胡乱说:“老姨你也吃一口。”张桂英看患者把她看做老姨,就顺势说:“老姨喂你吃饭,你要多吃点。”从此,在患者心目中她就是老姨,她也以老姨的身份和感情去鼓励他、照顾他。这位患者康复出院时,轻轻地趴在张桂英耳边说:“老姨,我会记住你的。”

  精神科的患者有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异常行为,在这里自杀、打人毁物和具有攻击性的侵袭现象不仅司空见惯,而且经常毫无征兆地随时发生。十几年间,她曾多次遭受患者的辱骂、恐吓和人身攻击,但她始终不悔自己的选择,别人不愿干的她要干,别人干不好的她要干好。有一次看护患者就餐时,一名身材魁梧的患者不爱吃饭,张桂英就坐到患者身边耐心地哄劝。患者站起来说要喝水,起身时却突然出手,一拳重重地落在张桂英的胸口上。有的患者家属心疼地说:“这样的患者不要管了。”张桂英却含着泪花笑笑:“他是个生病的人啊,如果大家都不理,他的病情就会更严重的。”之后,在她更加细心的护理下,这位患者的病情也逐渐好转,然而病人却有意躲着张桂英。在家属接他出院时,他涨红着脸,来到张桂英的面前愧疚地说:“张护士,你打我一顿吧,这样我心里会舒服些。”

  为了患者,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桂英从未休过职工假,就连过年和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为了方便患者询问和随访,每当患者出院时,她都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同时也把患者的电话号码记录下来。现在她手头的电话号码已经积累了厚厚两大本。张桂英说,精神科护士要用爱心让患者觉得医院是大家庭,而他们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潘美儿  给麻风病人一个家

  1996年7月,从湖州卫校毕业的潘美儿被分配到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麻风住院部从事麻风护理工作。麻风住院部在远离县城武康的山沟之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工作人员都居住在简易砖瓦房里。潘美儿刚到病房时,看到麻风病人有的肢体残疾,有的鼻梁塌陷,有的眼睑外翻,有的脚底散发着恶臭。恶心和恐惧,让她没少流眼泪。

  与麻风病人相处的时间长了,潘美儿才明白,每个患者的身上都有着一个不幸的故事。长时间被世人遗忘,让他们的内心异常敏感,也极其渴望被关爱。“看到许多护理前辈在麻风住院部里与病人相处了几十年,有些还与病人组成了家庭。我也渐渐觉得,自己对这些病人有着一份责任。”潘美儿说。

  麻风现症病人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因此现症病区是住院部最危险的地方,而潘美儿却主动申请到这一病区服务。有一位曹姓病人发生了2型麻风反应,全身多处皮肤溃烂,四肢神经也疼痛难忍,整天躺在床上喊叫。潘美儿就像家人一样每天给她清洁伤口皮肤,点眼药水,用绷带固定疼痛的神经,还义务帮她开小灶,烹调可口的食物,最终使患者度过了最危险的反应阶段。

  潘美儿对记者说,一般情况下,麻风病人的眼、手、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甚至歧视他们,但更让人心酸的则是被家人抛弃。深山沟里的麻风病人生活艰苦,每月一百多元的生活费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治疗溃疡、麻风反应又不断消耗着病人的身体,潘美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虽然工资不高,但随着工作年数的增长,她渐渐地也和前辈护理人员一样,养成了经常接济病人的习惯。来自贵州的28岁的麻风病人徐某,患病后左手残疾,又不幸流产,而且因为重度贫血,人瘦得像芦柴棒,绝望得几次服药自杀。潘美儿惦记着她,没事就往她那里跑,见她需要营养,潘美儿除了自己掏出一百元营养费外,还发动全院护士捐款,为患者募集了1000元现金。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如今患者的身体残疾程度已明显减轻,麻风病也接近治愈。

  由于工作出色,潘美儿于2005年成为了麻风住院部护士长。为了提高麻风护士的学术水平,潘美儿和同事们积极争取麻风残疾预防康复等项目。在中英麻风残疾康复项目实施过程中,住院部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对病人实施专科护理,指导其进行功能训练,使病人眼手足继发性残疾的发生率降了58.2%。2005年5月,中国—荷兰麻风残疾整形手术项目在麻风住院部实施。作为护士长和手术室护士,潘美儿较好完成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以及功能训练等任务,使50名麻风患者摆脱了多年残疾的困扰。

  根据麻风护理的发展趋势,2007年6月,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麻风住院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麻风咨询服务。潘美儿所写的《麻风村60名麻风足底溃疡患者的咨询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发表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第6期,为全国麻风护理界开始推行麻风咨询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经验。

  潘美儿告诉记者,她准备将南丁格尔奖的1万元奖金捐献给中国麻风协会,虽然数目不大,但这是她的一份心意,用以奖励更多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麻防队伍中来。


  鲜继淑  那一刻,我就是妈妈

  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副院长郭继卫的描述里,鲜继淑属于很不“抓眼球”的那种人;但是该院保健科主任蔡绍丽告诉记者,鲜儿(鲜继淑)能获奖,她一点都不感到吃惊。在该医院神经外科,记者见到了护士长鲜继淑——一个一脸坚毅的女军人。聊起她刚刚获得的“南丁格尔奖章”,她低调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能获得护理界的国际最高荣誉奖,这曾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08年5月15日,凌晨两点钟,作为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第二医疗队总护士长的鲜继淑在映秀镇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发现了11岁的小女孩张春梅,当时她的双腿被层层水泥板压着,身旁还横躺着3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小春梅看到鲜继淑的时候意识已经开始模糊,她说:“妈妈,快抱抱我,我要出去!”这句话让鲜继淑心里生疼。在狭窄而危险的空间里,她艰难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垫在春梅的小脸下面,之后的十几个小时里,鲜继淑就趴在小春梅的身边喂水、喂药,给她讲故事,直到她被成功救出……后来,鲜继淑说:“是孩子的眼神抓住了我。在那眼神中,我就是希望,我就是温暖,我就是妈妈。”

  用肝胆科护士长吴英的话说,大灾是不幸的,但能在受灾时遇到鲜继淑的伤员是幸运的。许多伤员伤口感染严重,恶臭使家属都不愿靠近,但鲜继淑始终坚守着,一丝不苟地注射换药、疏导安抚。医疗队员们背进来的医疗用品很快耗尽,她就带领护士们就地取材:没有绷带就收集衣物剪成布条消毒后代替,没有夹板就从废墟上找来木板加工,没有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就用饮用纯净水加食盐临时配制……她利用丰富的临床经验,用输液管改制成导尿管为5位截瘫病人解除尿潴留;在搜救现场为20几位重伤员建立静脉通道,和队员们一起建立了“帐篷ICU”,使受困102小时、被埋7天的伤员伤情得到控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鲜继淑的护士生涯从一名普通的骨科护士开始。在她刚竞聘到神经外科做护士长时,神经外科主任冯华是反对的,神外病人病情变化快,危险性高,在护理上与骨科病人存在差异,冯华对她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画了大大的问号。然而,鲜继淑很快用实际行动打消了这种疑虑,自从来到神经外科,鲜继淑就从来没有在晚上7点钟之前离开过医院。一次凌晨3点钟,神经外科住院总胡荣参与一场急救后途经鲜继淑的办公室时,竟然看到她还在吃力地“啃”着一本英文专业书!通过这样的努力,鲜继淑在业务上很快显眼起来。2002年,一名患者接受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术后医生的查房结果表明,患者的生命体征都在正常范围内,病情相对稳定。但是鲜继淑发现,患者当天的血压波动范围比术后第一天略微增大,于是她继续守候在病人身边关注他的状况。半小时后,病人逐渐从清醒转为嗜睡,双侧瞳孔大小不等,经检查,病人颅内出现继发性血肿。由于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并采取急救手术,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最后这名病人康复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王文珍 “无烟战场”上的军队之花

  急诊科,被认为是医院的无烟战场,在这一特殊的战场上,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战斗”了23年。不仅如此,2003年的非典,去年的抗震救灾,在救治伤员的战场上,都能见到王文珍冲在第一线的身影。她说,和平年代,军人就应该在这些战场上挺身而出。

  1986年,海军总医院成立了急诊科,当时在消化内科病房做护士的王文珍被调入急诊科。来这里就诊的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较重,他们更渴望得到护士充满爱心和耐心的精心护理。王文珍回忆说,1999年初冬,她接收了一位因截瘫送来的急诊患者,病人有艾滋病史,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王文珍没有顾及他的艾滋病,坚持为其吸痰。在吸痰过程中,病人突然呕吐,喷了她一脸,她顾不得抹去脸上的呕吐物,仍然继续。在观察室的20多天里,王文珍除了为病人翻身、洗头、擦浴外,当病人排便困难时,她还亲手将大便掏出来。这位病人感动地说:“你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会永远记住你。”像这样因接受过王文珍护理而感激她的病人不在少数。曾经有一位患有胰腺炎的老人为了答谢她,每年都会让女儿在春节前去医院给她拜个年,并送上一本小小的台历。

  不仅护理病人冲在第一线,最危险的地方,王文珍也是挺身而出。一次,一位刚去世的非典病人的排泄物和尸体需要处理,已连续工作10小时的王文珍明知这些排泄物传染性极大,仍然坚持让年轻护士退到安全地带,自己独自处理尸体,清理排泄物。像这样,王文珍在非典病房坚守了122个日夜。

  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文珍又出现在救治伤员的第一线。5月13日,她和她所在的医疗队率先挺进灾区,并迅速开展救援工作。一位颅脑损伤的重伤员需要立即手术,而手术设备却在医院大楼内。此时余震不断,医院大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王文珍和医生没有顾及太多,冒着危险把病人抬进楼内。当手术进行一半时,突发余震,她和手术医生下意识地弯腰,用身体保护伤员,直到余震停止。另一次,王文珍下班后突发5.9级余震,她立即赶到病房,用担架将卧床的伤员逐个抬至楼外安全地带。最后一名伤员是位左脚骨折的大娘,但是此时担架已全部用上,王文珍当机立断,决定用椅子代替担架,由她抬前面。椅子背顶在她的后背,抬椅子的双手发疼发麻,她强忍着疼痛将病人抬下。王文珍和队友凭借毅力和责任心,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支到达北川的成建制医疗队、震后在废墟内成功实施第一例截肢手术、第一支承担专列千里护送伤员的医疗队、震后第一个与国外医疗队联合实施手术。


  杨 秋 护理工作支持我走过艰难的日子

  在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中,杨秋是最年轻的一位,看着胸前熠熠生辉的奖章,她十分谦虚而平静。杨秋说,去年的那场地震是她的噩梦,曾经她一度以为那份伤痛永远都不会消失,然而,是一直热爱的护理工作帮她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日子。

  杨秋是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公立卫生院防护科护士,2008年5月12日,杨秋与同事一起到莲花村做交叉检查。14时28分,由远及近的轰鸣声从地底传来,杨秋与同事一起被抛了出去摔倒在地。“我要回医院看看!不知道同事们怎么样了!”意识到地震的她一口气跑回医院,发现医院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住院大楼,门诊大楼已经倒塌。

  杨秋冲上废墟,不顾一切地挖被压的同事。当医护人员开始抢救伤员时,杨秋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向峨中学救援行动中。没有称手的工具,她边刨边哭,不是因为手疼,而是为了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一个孩子得救了,两个孩子得救了,而她的手指开始麻木,尖利的钢筋、带钉的梁板,她受伤的手有些不听使唤。

  一心救人的杨秋,脑海里只有“救人,再救人”一个念头,当时的杨秋还不知道6岁的女儿已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他们。当杨秋夫妻二人亲手从废墟里找到女儿的遗体时,杨秋失声痛哭。

  工作成为忘却悲痛的唯一方法。女儿火化后,夫妻俩匆匆回到医院。当时杨秋的职责就是带着部队的防疫队走村串户进行消毒工作,杨秋告诉记者,“水和食物都要每天消毒,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坚持,一定要预防灾后疫情的发生。”身上背负着失去女儿的痛楚,还肩负着大灾后无大疫重任的杨秋,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抢救伤员阶段过后,杨秋又投入了新的工作,为再生育的孕妇提供产前咨询等。地震过去几个月后,全乡有60多名失去孩子的妇女再度怀孕。作为向峨乡卫生院唯一的妇保员,杨秋不仅要为每一位孕妇进行登记造册,还要深入到她们家中,向她们讲解孕期保健知识,督促她们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

  在向峨乡,有的村离卫生院近30公里,加上地震造成道路严重损毁,路十分难走,但杨秋坚持走到每个孕妇家中。去年10月,红光村一位再生育妇女没有按时到卫生院体检,由于不通电话,杨秋走了10多公里路,上门为其进行体检。从地震后到现在,杨秋已经帮助指导了百余名当地妇女成功再生育,是当地人眼中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文章来自:健康报

  • 上一篇 :甲流和天气影响感冒高峰期前移
  • 下一篇 : 急诊之急 谁说了算?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