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H1N1的“第二波”
来源: 2010-08-23 10:35:21

                                               

     据卫生部统计,截至11月2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48748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重症病例累计118例,死亡病例7例。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现1例感染H1N1后死亡的病例。11月1日,新华网报道称目前流感阳性标本中70%为H1N1阳性。陈竺部长也指出,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虽然未发生变异,但重症和死亡病例不断增加是必然趋势。进入10月以来,全国重症病例不断增加,有死亡病例出现,疫情形势相当严峻。早在疫情一度缓解的7、8月份,专家们就预言,在秋季甲型H1N1流感将开始“第二波”。

    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H1N1所致感染大多表现比较温和,感染者多出现流感样症状并可在一周内康复,但也可引起重症或死亡。WHO近日发布通报,对这段时间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作出了如下总结。

    根据处理过重症感染病例的医师总结,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有很大不同,有许多重症病例发生在既往健康状况良好的年轻人中。重症患者往往在症状发生后的3-5天内开始快速恶化,许多患者在24小时内就发生呼吸衰竭,需要立即入住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有些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后还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快速进展为H1N1引起的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进一步引起呼吸衰竭或其他器官衰竭导致死亡。H1N1感染者还可能死于继发性细菌共感染,约占死亡病例的30%。研究还发现,H1N1感染后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也可使病情迅速进展,主要致病细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有些病例中是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因此有医师呼吁对社区获得性肺炎尽早开展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

    重视早期开展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严重病例不断增加,对重症监护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给各国卫生系统带来很大压力。针对临床症状早期开展抗病毒经验治疗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有助防控H1N1流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哪些人群?

    WHO公告称,严重或死亡病例大多出现在妊娠女性(后三个月)、2岁以下儿童、慢性肺疾病(哮喘)患者、肥胖和病态肥胖者中,此外,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感染H1N1后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增加。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近日更新了对H1N1治疗的指南,增加了抗病毒药物经验性和预防性应用的推荐。指南认为,实验室检测可能延误治疗时机,使得患者病情恶化,而快速检测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流感的可能性,因此在必要时无须等待检测结果即可早期开展抗病毒经验治疗,尤其是对于上述高危患者。

    该指南具体列出,对疑似感染、有严重症状和临床病情恶化者,无论其年龄大小、之前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曾接种过H1N1疫苗,都应经验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对所有疑似和确诊流感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均推荐奥司他韦和扎纳米韦治疗。对于年龄不足2岁儿童、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老人、妊娠女性和产后或流产2周以内的女性、某些慢性疾病和免疫抑制疾病患者、19岁以下且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等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该指南推荐一旦怀疑或确诊其感染H1N1,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美国CDC推荐应用同等剂量的奥司他韦或扎纳米韦治疗H1N1流感。近日,美国FDA还批准了紧急用药方案,同意将奥司他韦用于1岁以下儿童,但须根据年龄调整剂量。有些专家还建议对婴儿用药时采用基于体重的剂量计算方式(见上表)。

    不良反应

    美国CDC的报告显示,奥司他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和呕吐,一般在成人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9%,在儿童中呕吐的发生率为14%。

    扎纳米韦是一种吸入性药物,可能导致气管不良反应,因此不推荐用于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扎纳米韦时一定要用厂家配套的吸入装置,不可放入喷雾器或机械通气装置中。

    在临床上,奥司他韦和扎纳米韦均可引起皮疹、脸或舌肿、腹泻等过敏反应。在上市后监测中还曾报告服用奥司他韦和扎纳米韦后发生短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自伤、谵妄,但大多发生在日本。因为流感病毒本身即可引起精神性症状,因此不能确定上述症状是否为药物引起。

    耐药监测

    截至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发现了耐奥司他韦的H1N1病毒株。耐药病毒株可出现在已接受预防性用药的患者和免疫缺陷患者中。耐药病毒株的传播会大大降低当前的抗病毒治疗的作用。除了注意预防病毒株传播外,医务工作者应该密切监测病毒株的耐药情况,尤其是在预防性用药和免疫缺陷患者中。

    疫苗、药物、监测:科学应对“第二波”

    面对日益严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们除了有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早期干预、控制病情之外,还有前数月前问世的H1N1疫苗可用于预防。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学者的一项临床试验,指出我国生产的H1N1疫苗能够对人群提供有效保护 (详见本期E4版)。

    截至发稿时,又闻卫生部召开会议分析当下的H1N1疫情,并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指导新形势下的H1N1防控(详见本期A3版)。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抗H1N1战场,我们有可用的疫苗、有可借鉴的指南、有救治重症病例的经验、有科学系统的防控方案。应对H1N1“第二波”,我们坚信科学的力量。

                                                           文章来自:医学论坛网

  • 上一篇 :卫生部通报南京儿童医院患儿死亡事
  • 下一篇 : 全球都在发愁怀孕太难 10%的家庭面临不孕问题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