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笔者前不久回老家,见到了在农村务农的表弟,我们已经有近10年没见过面。他告诉我,现在的日子过得挺不错。村里到城市的公路已经完全接通,他继承父业,在家养蚕种果种甘蔗,每年收入都不错。我告诉他,刚刚在城市买了新房,房价高,工资却很一般,每月做医生的工资收入基本全贡献给了房贷,生活压力很沉重。他半开玩笑地说,你来我们这开诊所吧,我们村还没有医生!村民们现在其实挺有钱的,看得起病。
说实话,我未尝没有心动过。不管人们富不富裕,生了病,大多数人其实是愿意进行医疗消费的。只要你掌握了过硬的医疗技术,自己独立开诊所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方式。
这几年来,政府卫生部门对基层乡镇医生的资质审核和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不具备执业资质的赤脚医生都已经被叫停了工作,不允许再开业。但是,新的矛盾随即也来了。
目前要求村村建有卫生室,乡乡设立卫生院,村民看小病不出乡村。但现时期,农村的医疗人力显然不足以支撑这种卫生建设。去年两会,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就表示:“目前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生53%,34.6%为高中以下水平。村卫生室的近百万名基层村医均处于个体开业状态。农村医疗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水平低下,农民看病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现在,各地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医疗人力不足的危机?一是招募医学院校大学毕业生下乡服务,毕业生们服务的期限一般为5年,在此期间,政府会予以额外的经济补贴,以及考研考公务员的降分照顾待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毕业生下沉。二是出台带有强迫色彩的管理办法,要求地市以上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一定比例的医生在晋升高职称时,必须下乡服务一年。但据笔者观察,这些办法招募来的医生数量有限,而且效果也并不好,在考取了执业证书后,不少医学毕业生最后都选择了毁约离去。
解决这种困境,一个好办法就是引入社会办医,尤其是医生办医。通过开放而鼓励的政策,吸引更多的私人诊所或者私人医疗机构下沉,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在城市,市场有限,医疗机构却越来越多,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生,在数量上已经基本饱和,而且办医的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将过剩的医疗资源通过市场的手段,向基层地区转移,这是未来的趋势所向。在一些发达国家,相当数量的私人医院都是建在郊区。
虽然前不久,卫生部门出台了多点执业管理的政策,旨在解放医疗人力,让医生们能够市场化起来,但却因为太过于保守,条件限制重重,导致无人问津与申请。医生们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依然只是成为纸面上的福利。
如果医生能够成为自由职业者,地方政府愿意降低办医的成本,或者以足够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医生个体办医。笔者相信,谁来接过“赤脚医生”的棒?就不再是个难题。比如,如果在交通便利的前提下,我能够成为自由职业者,我就希望在老家农村办一个诊所,定期抽时间回去坐诊。我认为,很多同行或许都会有和我类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