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走进社区的“家庭医生”的出现合理地引导了社会资源 但其发展目前仍面临很多困境
颇受关注的医改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而上海医改今年的“重头戏”,就是经过几年筹备试点的“家庭医生”制度于今年3月正式在全上海推广,第一个以社区医生名字命名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在4月挂牌成立,目前,已有逾1000户家庭2300名居民签约拥有了24小时服务的家庭医生。
一个医生对几千名社区居民,家庭医生是怎么开展诊疗的?社区居民能接受这种医疗方式吗?在整个就医环节中,家庭医生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它能否有效缓解大医院就医难的现状?它能为其他城市提供什么借鉴?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个群体。
文、图/本报记者 陈庆辉、贺涵甫、周裕妩
据介绍,家庭医生的职责核心就是健康管理,它的服务广泛,包括全科门诊、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社区护理以及健康咨询等。显然,这个“家庭医生”与国外专门给有钱人看病的“私人医生”并非同一概念,它更像是一种家庭医生式服务,说白了,就是社区医生入户服务。
“家庭医生”试点:
引导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曾是外科医生的陈华在8年前开始从事全科医疗,3年前以社区全科医疗团队一员的身份进入上海市春天花园小区,当上了家庭医生。今年4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陈华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区之一,“陈华工作室”或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新模式。
负责家庭医生工作室的陈华,平时每周两天半的时间在中心坐门诊,其余时间进社区,上门服务或在老年活动室为居民做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于设立家庭病床的居民,她每周都安排固定时间上门服务。她在小区居委会的公示栏上还公开了自己的联络方式, 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确保小区居民有健康问题可随时与家庭医生联系。
“居民来这里咨询的问题范围很广,对于居民来说,工作室不只是一个咨询病情的场所,它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给予居民身体、心理全方位的关注。”
冯老伯夫妻俩都是陈医生签约病人。冯老伯曾中风,行动迟缓,冯阿婆精神不错,但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也不稳定。冯阿婆告诉记者,她觉得家庭医生很好,像这样的日常检查对他们来说很有用,而且也方便他们开药。
“实际上一般的检查,比如验血,社区医院的验血单能被三级医院承认,就不需要去大医院排队了。这不仅为居民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还省了来回的出租车费。而且社区医院转诊有绿色通道,通过转诊方式去看病,更省心。”陈华告诉记者。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山医院副院长黄峰平在上海两会上曾表示,家庭医生制度是减少无序就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医疗卫生成本,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立医疗新秩序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病人无法判断,自己的病应该到哪一级医院看比较合适。比如一个市民,他肚子痛,想要看病,你说该到哪里?如果到了社区,一下查不出来,转到两级医院,还是看不好,又要转到三级医院,这就很麻烦,无形中增加了时间和医疗成本。如果看病前,能够找内行人咨询一下,情况可能就会不同。而实际上很多人喜欢到大医院扎堆看名医,其实有些人根本不需要。”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三甲医院门诊病人中超过40%为感冒咳嗽或已确诊的普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复诊,他们的医疗需求完全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得到满足。
“家庭医生”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问题一:
如何让社区居民接受是难点
“如何敲开社区居民的家门,让居民熟悉并信任家庭医生,是个难点。”陈华说,“让病人接受你是不容易的,现在我负责的小区居民对我越来越认可是和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陈华告诉记者,在她工作刚开始时她主动上门提供健康教育,却连吃闭门羹:“什么是家庭医生?我们不需要,我们看病只去大医院的。”屡遭挫折后她就想着和居委会联系,请求在每次居民活动的尾声腾出10分钟时间,给居民做个小科普,“有一次居委会组织老年人去旅游,我就申请跟着大巴当保健医生。在车上我抓紧机会和居民交流,了解各个家庭的情况,这样我才认识20多个有慢性病的人。”
问题二:
“家庭医生”工作辛苦收入低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工作量大、压力大、收入也不是很高,目前家庭医生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陈华坦言:“家庭病床、免疫接种、公共卫生教育等事一件不少,还要独自负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增加了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心理咨询、营养处方等,家庭医生工作辛苦,很多工作都无法用工作量来衡量,待遇也不是很高,这样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队伍。”
一位医学院的学生表示:“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不一样,得到锻炼的机会太少,可以学的东西也太少,所以对做一名家庭医生完全不感兴趣,我宁愿在大医院里从最基层做起。”
问题三:
“家庭医生”缓解就医难尚待时日
据了解,上海全科医生的人手不足,制约了家庭医生的推广。仅上海浦东新区就需要全科医生8000人,但目前只有6000人,其中完全符合资质的只占60%。沪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启动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时间还不长,因人手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不打折扣,家庭医生的对象还仅限于老人、残疾人、婴幼儿、孕产妇等重点人群。
上海市卫生局指出,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推进的主要瓶颈;居民健康档案尚未实现动态管理和区域互联,为家庭医生开展全过程健康管理带来难度;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有待进一步调整,以促进家庭医生居住地管理的完善;由于全科医生目前工作量较大,让他们接受家庭医生这一崭新的服务模式还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