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控将纳入医改重点
来源: 2011-09-06 09:11:17

    慢性病防控的下一步

  “当前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将慢性病防控纳入医改重点,并稳步实施、继续推进。”

  2008年10月,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推出“中国专辑”,向世界介绍中国医疗卫生的挑战、战略和未来。

  在19篇文章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等合作撰写的《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颇为引人注目。

  文章写道:“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转变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很多国家。”

  这意味着,昔日人们眼中的“富贵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在这短短几十年内,扩散到全社会,其流行速度亦远远快于其他很多国家。

  文章指出,“这些本可避免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引发了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显著上升”,“大量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的出现,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占用了预防疾病的资源,这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卫生改革带来了巨大而独特的挑战。”

  为促进社会达成共识,多年主抓慢性病工作的孔灵芝书面回答了《瞭望》新闻周刊的提问。

  “基层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平台”

  《瞭望》:有观点认为,慢性病的防控形势之所以严峻,恰在于其主要危险因素几乎失控,你对此怎么看?

  孔灵芝: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如遗传、年龄、性别;另一类是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烟草使用和有害饮酒。这些因素在个体的长期积累,会引起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生物危险因素的改变,若不及时控制会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并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据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吸烟者占28.1%,其中男性占52.9%,女性占2.4%,估计有3亿人吸烟。我国居民偏离“平衡膳食”的消费行为也日益突出,1982~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肉类和油脂消费量快速上升,而粮谷类食物消费则持续下降,同时食盐摄入居高不下。我国20~59岁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平均不到1/3,其中30~49岁的中年人只有1/5。目前我国有2亿成人超重,6000多万人肥胖,与1992年相比,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大城市儿童肥胖率已达8.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为1.6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生活方式转变和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成本效益最好、所需费用最低,同时也是可持续的方法。如果不积极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将导致慢性病的快速发展,增加个人、医疗体系和社会负担,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潜在影响。因此,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瞭望》:有人认为,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是承担慢性病防控使命的主力军,你是否赞同?社区在慢性病的防控上有何优势?

  孔灵芝: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积极参与是最为有效的慢性病防控策略。

  就卫生系统内部而言,我们正在着力整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基层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健康教育、慢性病高危人群指导、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在提高居民防病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慢性病发生和规范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承担慢性病防控使命的重要基础力量。

  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贴近群众,熟悉辖区情况,方便居民就医,可以节约大量的交通、挂号、等待等间接成本,且服务成本比较低;

  二是六位一体(即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服务职责,能够提供防治结合的慢性病服务,实现预防与治疗的整合,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目前国家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正在进行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强基础和强基层作为重要内容,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和管理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通过搭建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打通群众从社区到大医院的就医通道,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方式。

  “防控慢性病的紧迫感不强”

  《瞭望》:我们注意到一种声音,它认可社区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强调,倘若仅仅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层次上实施慢性病防控,效果将不会太大。该观点认为,要真正有效地防控慢性病,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广,以改进人们的行为理念和生活方式等。你对此有何评价?

  孔灵芝:尽管慢性病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意志,比如,清洁的空气、充足的公共健身场地、安全的自行车和步行道路都会对人们的运动行为产生影响,同样,种植、养殖、食品加工、餐馆、超市提供什么样的食品也影响到人们的饮食选择。因此,慢性病防控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跨部门的公共政策和防控规划,创建有利于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性环境。实践证明,卫生系统以外的政策对慢性病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瞭望》:政府在慢性病防治上可以有哪些作为?

  孔灵芝:政府应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发对于慢性病防控有利的公共政策。比如,推动慢性病防控法制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保障作用;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进一步完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明确多部门在慢性病防控方面的职责、任务,积极引导国际和社会资源等。

  《瞭望》:政府在慢性病防控中履行责任、大展身手,还面临哪些困难因素?

  孔灵芝:一是中国正面临着新旧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疾病负担,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政府重传染病、轻慢性病的意识还普遍存在,防控慢性病的紧迫感不强。

  二是过分关注慢性病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忽视了社会决定因素和卫生服务等因素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认为慢性病防控更多的是个人责任而不是政府职责。

  三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均。中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配置不均,给制订和落实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防控政策带来难度。

  《瞭望》:新一轮医改将预防重大慢性病作为目标之一,当前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孔灵芝: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即达到74.5岁),积极预防慢性病等五类疾病,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等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的目标。这体现了政府对慢性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当前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将慢性病防控纳入医改重点,并稳步实施、继续推进。

  从2009年起,在全国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始终将慢性病防控工作作为优先领域考虑,积极为35岁以上人群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查服务,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随着人均经费标准的不断提高,将继续扩大慢性病防控的覆盖面和内容。

  当前,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已包含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等项目,今后将继续开发和推广慢性病防控的适宜技术,科学编制慢性病防治重大项目,将可操作、可核查、可评估的慢性病项目继续列入“十二五”期间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目前,我部正会同多部门共同起草《关于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及《中国重大慢性病预防控制中长期规划(2011-2015年)》,它们将明确政府在慢性病防控方面的职责,“十二五”期间重大慢性病防控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等内容,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 上一篇 :我国基本医保覆盖逾12.5亿人
  • 下一篇 : 中秋月饼限用添加剂会影响保质期吗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