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一、完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
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即使很有经验的医师如果在某一台麻醉前准备不充分,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就不可能做到争分夺秒,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如麻醉前应先将麻黄碱和阿托品准备好,如不用也不应视作浪费。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所预测和准备,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抢救药品。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除应查对病人病情、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等,在抽药前还应清理麻醉工作台上可能剩余的麻醉药品、空针、生理盐水等,以免混淆。
麻黄碱、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均为1ml 安瓿,极易混淆,应特别小心。任何药品均需双人核对方能注入患者体内。
加强监测力度应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监测设备。对于一些硬膜外麻醉的病人,有的医师在使用综合监测仪的时候,往往只使用其中的无创血压和SPO2,而将心电监测闲置不用,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一些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病人或俯卧位的病人,应在麻醉前局麻下将动脉穿刺好。重危病人及长时间手术病人一定要导尿监测尿量。
加强呼吸管理任何手术的麻醉中,呼吸的管理仍然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造成医疗差错的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环节是:①气源:在非中心供氧的情况下仍会有将氧气瓶和其他气瓶搞混的可能,应特别小心。②流量:机械通气后忘记打开氧流量的情况很常见,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③报警系统:麻醉医师应对呼吸机及报警声音非常敏感。在呼吸工作正常的情况下如因报警设置不合理而引起的报警应及时消除。④活瓣:国产呼吸机尤其易发生活瓣失灵的问题,因此应经常检查,观察到任何呼吸波形的可疑变化都应想到活瓣失灵的可能。⑤限压:设定在机械通气时应将压力限定设定在合适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患者的安全。⑥应变能力:有一次一个全麻病人在推注完肌松药后人工辅助呼吸时胸廓不抬,用喉镜暴露声门后发现声门紧闭,气管导管无法插入,情况非常危机,紧急用20G套管针做环甲膜穿刺,套管针后接一个三通,经延长管和氧气流量瓶连接,控制三通间断给氧,争取了时间,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这一切既取决于平时完善的准备与训练,也与临时的应变能力有关。⑦其他:有一次一位医师插完管后忙着去固定气管导管,呼吸机处于手控状态,但氧气流量很大,皮囊在瞬间就变得很大,非常危险,如不及时发现很可能将病人的肺涨破。类似的情况已发生了几次,插管后经判断导管位置合适应及时改为机控,或虽在手控状态下但应将流量减小或将排气阀打开。因此插管后即刻应将整个麻醉呼吸机再系统地检查一遍。
加强容量治疗。 血容量是维持血压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持麻醉平稳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贺斯等代血浆的使用,术后患者很少再出现低血压的表现。
合理掌握麻醉深度。任何手术都应有一定的麻醉深度,过浅不利于安全且以增加应激反应为代价。不应完全以拔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麻醉质量的好坏。在手术结束前患者不应出现呛咳、躁动,尤其是小儿、气道高反应患者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手术结束前可适当提前停用肌松药,但应加大丙泊酚的用量,使病人平稳度过拔管期同时又不过多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