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新进展 >文章正文
麻醉新进展 >文章正文
孟凡民 牛金玉 高丽 马红 张立 韩振兴<?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文以自行设计的口、喉、结线的颌丽颈部体表测量法:对98例5-13小儿口、喉、结线和口喉线夹角进行了测量,现报告如下。 一、设计及测量方法 设计三点:1. 上门齿中缝 2. 咬肌粗隆突起部;3.喉结上缘;第1、2两点间为口线,第2、3两点间为喉线,第3、1两点间为结线。以分规和卡尺测量去枕平卧及头尽量后仰时的口、喉、结线长度(cm)、据余弦定理计算口喉夹角度数。 二、测量结果与分折 测量5-13头颈部无畸形小儿98例,其平卧及头后仰三线段及夹角实测x±s分别为(cm)7.60±0.60及7.64±0.60、6.66±0.61及6.75±0.64、7.O1±0.56及8.40±0.86、58.46±4.79及71.24±6.29。头后仲结线及夹角较平卧时显著增加P均<0.01。上述各值统计学立上理后。其i±2.58 s的实际分布率均在100%非常接近正态分布,对平卧及头后仰三线段及夹角与性别、年龄关系的分析显示:小儿女性两种体位时口、喉线值均大于男性,而男性平卧及头后仰结线及口喉线夹角略大于女性,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对照分折三线段随年龄增长呈理不再程度增长,但口喉线夹角不随之改变(见表1)。对所测量对象以身高和体重进行分组,观察其变化对三线段及夹角影响时发现:无论平卧或头后仰三线段均随身高、体重的增加有所增长,而口喉线夹角则基本不受影响。 讨 论 临床行气管内插管时声门能否暴露清楚除与操作者熟练程度有关外,主要与病人局部解剖有关 文献上多以三轴线及口、喉夹角理论进行论述[1]。但在实际中这些轴线及夹角并无法测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体表易于触摸定位实际可操作的测量方法。我们曾用对成人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对临床气管插管难易度评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2]。本文将这种测试方法运用于小儿,结果小儿平卧位时三线段及口喉夹角值的x±2.58 s的实际分布率达到100%;说明;小儿群体中上述值的变异程度很小,这和临床上鲜见小儿气管内插管困难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正常小儿头颈部解剖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小。 |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由于口线和喉线不受关节活动度影响,故正常位与头后仰位时口、喉线的变化不太;而头后仰时结线则会大幅度增加根据余弦定理,如口、喉线变化不大时,结线增加,则所对应的口喉夹角增大;从临床角度讲,只有通过头后仰,改变结线值,才能增大口喉夹角,有利于充分暴露声门。由于小儿喉结发育较晚,故就性别比较,喉线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而三线段的长度随年龄、身高、体重的增长或增加呈现增长符合该年龄组,小儿快速生长发育特点。三线同步增长的结果使口喉夹角保持相对不变。 本测量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并与临床上的观察是一致的。小儿虽然在生长发育期,三线段的变化明显,但口喉夹角变化较小。所实测得各统计值特别是口喉夹角值,作为一种正常参考值,虽然有待于更多的资料证实,但已可明显看出其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惶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75. 2. 韩搬,盂凡民,龚丽荣,等,口、喉轴线及夹角的测量与声门显露程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89;9(9):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