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述 >文章正文
专家评述 >文章正文
一、基本问题
(一)发明设想[1]
1991年,SLMA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的认可并进入临床。在此后的十余年间,SLMA以其易于插入和易于维持通气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复苏和临床麻醉。但是在应用SLMA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如果未将SLMA插入或固定于最佳位置(食管上括约肌),则其远端可处于自鼻咽部至声门裂之间的任何部位。虽然呼吸道仍可勉强维持通畅,但由于其通气罩未楔入与其形状基本匹配的口袋状下咽部,所以可引发许多问题,主要包括:①通气罩和咽部结构形状不匹配可导致 SLMA位置不稳定,从而在麻醉过程中或麻醉恢复期间容易发生SLMA移位。据报道,在应用SLMA的283例女性患者中,有82例发生SLMA转位。②通气罩和咽部结构形状不匹配,可导致麻醉过程中呼吸道密闭不完全。在这种情况下,麻醉科医师不可避免地要增加通气罩内的充气量,从而容易导致通气罩内压力过高而损伤口咽部黏膜和浅表神经。另外,呼吸道密闭不完全亦限制了在正压通气时应用SLMA。③通气罩和咽部结构形状不匹配,从而消化道和呼吸道无法被有效地分隔开。临床研究证实,大约在10%~15%的患者经SLMA通气导管插入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可发现食管上括约肌。对于这些患者,应用SLMA时发生肺误吸和胃胀气的潜在危险增加。
显然,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种方法及时发现SLMA放置的部位不正确,则可通过调整SLMA的位置而避免上述许多问题的发生。
其实早在1983年,PLMA的发明者Brain就已设想:如果在平行于通气罩的长轴放置一根导管(使其远端开口于通气罩末端而近端开口于大气),并且使通气罩和该开放式导管的远端均楔入食管上括约肌处,则可通过判断该开放式导管在食管上括约肌处的密闭效果来推测通气罩与喉部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密闭。如果开放式导管与喉部密闭不完全,则应有气体从开放式导管内逸出。由于这种气体逸出现象极易被察觉,所以能够及时有效地提示通气罩的放置部位不当。此后,通过18年的反复实践,Brain对这种原始模型逐步进行改良而发明了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PLMA。
(二)结构特点
PLMA的基本结构(图1)类似于SLMA,另外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良[2]。
图1 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的结构 |
2.引流管 从理论上讲,引流管是食管的延续。PLMA的引流管稍长于通气导管,位于通气导管的一侧并与通气导管相平行,然后穿过通气罩的内腔而开口于通气罩锥形前端的正中点。引流管内可通过18号以下的鼻胃管,不仅可用来吸引食管反流液和正压通气时压入胃内的气体,而且还可用来检验PLMA的插入部位是否正确。
3.通气罩 与SLMA相比较,PLMA通气罩的内腔较深,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咽部结构。在通气罩的内腔中,于引流管的下方有一附辅助出口(a accessory vent),可防止分泌物蓄积过多而反流至通气导管内,而且还能起到辅助通气口的作用。从内腔中通行的引流管对会厌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此在通气导管进入通气罩的入口部位未设计栅栏。
PLMA的通气罩为双套囊设计,其目的在于改善呼吸道的密闭性。腹面套囊的近端呈楔形膨大,可通过填补缝隙而改善呼吸道的密闭性。在通气罩充气后,背面套囊可将腹面套囊向声门周围组织推移而增强呼吸道的密闭性。另外,PLMA的通气罩圈比SLMA的软,因此不仅与声门周围组织的密闭性更好,而且对声门周围组织造成的压迫性损伤更小。
4.内嵌式牙垫 位于通气导管和引流管之间,将两者稳定地固定在一起,不仅可防止患者的牙齿咬闭通气导管和引流管,而且可增加PLMA的稳定性。
5.手指置放套(a locating strap) 位于并行的通气导管和引流管与通气罩结合部的前面,以防止手指或专用插入引导器在插入PLMA时自导管上滑落。
6.专用插入引导器 将专用插入引导器的远端嵌入手指置放套内,而其近端嵌入通气导管和引流管之间,这样所形成的弧度有利于PLMA的插入。
7.PLMA的型号 目前PLMA共有3种型号,其主要特征见表1。
表1 各种规格PLMA的特征
型号 | 3号 | 4号 | 5号 |
适用病人的体重(kg) | 30~50 | 50~70 | 70~100 |
通气罩最大充气量(ml) | 20 | 30 | 40 |
引流管可通过的胃管外径(mm) | 5.5 | 5.5 | 6.0 |
引流管可通过的胃管型号(法制) | F16 | F16 | F18 |
通过引流管排出而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经引流管呼气受阻(通过食管/引流管接触面的球-阀机制),则空气可在食管内逐渐蓄积,最终将突破食管下括约肌的屏障功能并使食管内压超过跨膈压而导致食管内空气进入胃内。如果未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并进行处理,可造成严重胃扩张。因此O"Connor建议,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患者应用PLMA时,应常规实施皂膜试验,尤其是伴有吸气性喘鸣的患者。如果发现引流管内为负压,应考虑置入胃管行胃内吸引或改用正压通气。Brain亦建议,在应用PLMA时可采用正压通气,以使PLMA的优点得以充分地利用 [19]。
3.最近有报道,在应用PLMA时采用正压通气亦可发生食管充气[20]。该作者发现实施正压通气期间,喉部和PLMA通气罩的解剖关系可发生改变;另外,从PLMA/食管上括约肌密闭处漏出的气体可进入食管和引流管内,其比例在不同的患者具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建议,在应用正压通气时应采用中度的纵向力妥善地固定好PLMA,并在手术过程中常规实施皂膜试验和胸骨上窝试验。
四、评价
综上所述,PLMA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其具有比SLMA更好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分隔性能,从而提高了肺误吸的预防能力和扩大了正压通气的应用范围;但这种独特的结构亦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作为一种新型喉罩通气道,PLMA的优缺点仍将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