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述 >文章正文
专家评述 >文章正文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是小儿常见手术,该部位麻醉方法有多种选择,但都有一定缺陷,为探讨安全便利的麻醉方法,我们以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腹股沟区手术麻醉,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小儿腹股沟部手术40例,年龄9月---5岁,ASA-Ⅰ级,随机分成二组,Ⅰ组20例以氯胺酮肌注后行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Ⅱ组20例以氯胺酮肌注后行骶管阻滞麻醉。
1.2麻醉方法
患儿常规术前禁食,入室前肌注氯胺酮4-6mg/kg,与父母分离无哭闹时抱入手术室,静脉输液后注阿托品0.01 mg/Kg;Ⅰ组以0.25%的罗哌卡因 1 ml/kg,行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Ⅱ组以0.25%的罗哌卡因1ml/kg行骶管麻醉;术中面罩吸氧,密切观察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Bp,P,R,并采集切皮时、术中、及术毕时Bp,P,SpO2变化,及术毕清醒时间、术中不良反应。患儿肢体躁动时,吸入七氟醚或静注1mg/kg氯胺酮。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Ⅰ组平均年龄(x2.66+-1.56y ),Ⅱ组平均年龄(x2.68+-1.52y ),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Ⅰ组(x45.8+-2.16min ),Ⅱ组平均(x44.6+-19.4 min),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较好地完成手术。切皮时Ⅰ组中有2例,Ⅱ组有4例出现肢体躁动;处理疝囊及牵拉精索时Ⅰ组中有4例,Ⅱ组有2例出现肢体躁动,经追加1mg/kg氯胺酮或吸入七氟醚后好转;缝皮时各有1例出现肢体躁动(见表1)。各手术段采集的Bp、P、SpO2两组无明显变化(见表2)。两组清醒时间Ⅰ组平均(x20.6+-10.6min ),Ⅱ组平均(x19.3+-12.2min )。两组都未发生不良反应;Ⅱ组有4例多次穿刺成功,1例局部血肿。
表1:各手术阶段肢体躁动情况 [例(%)]
切皮时 处理疝时 缝皮时 |
Ⅰ组 (20例) 2(10) 4(20) 1(5) Ⅱ组 (20例) 4(20)* 2(10)* . 1(5)* 2 |
注:与Ⅰ组相比较,*P>0.05(卡方检验)
表2:各时间段生命体征的变化(x+-s )
基础值 切皮时 处理疝时 缝皮时 |
MAP Ⅰ组 68.6±11.2 74.2±14.6 76.6±22.6 72.5±16.4 (mmHg) Ⅱ组 66.4±13.6* 76.4±16.2* 74.8±18.4* 70.9±14.7* HR Ⅰ组 126.8±16.6 136.4±20.4 140.2±16.6 132.8±14.7 (次/分) Ⅱ组 124.3±15.8* 138.6±22.6* 136.8±18.3* 134.4±12.9* SpO2 Ⅰ组 99.0±0 98.7±0.66 98.6±0.68 98.9±0.31 (%) Ⅱ组 99.0 ±0* 98.4±0.82* 98.5±0.69* 98.8±0.36* |
注:与Ⅰ组相比较,*P>0.05 (t检验)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部手术是综合医院小儿常见手术之一,各院根据习惯麻醉方法颇多,但多有不理想之处,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是较多用的方法之一。因骶管变异性大,有的穿刺困难阻滞失败、效果不佳;以及穿刺部位损伤致骶骨骨膜周围血肿,引起术后疼痛;穿刺进入静脉或骨髓可能致空气栓塞、局麻药中毒[1]。Cunter对119家儿童医院150000例骶管阻滞,严重灾难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00[2];对非儿童专科麻醉医生而言,技术要求高,有5%穿刺困难阻滞失败且有一定危险性[3]。而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相对安全。骶管阻滞要注意药量,观测麻醉平面,切皮时Ⅱ组有4例出现肢体躁动,可能麻醉药扩散不够,而Ⅰ组起效快切皮时效果较好;但处理疝囊有牵拉时Ⅰ组出现肢体躁动较Ⅱ组多,此时要求手术医生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出现肢体躁动时吸入七氟醚或小剂量氯胺酮可使患儿安静。
作者认为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麻醉效果与骶麻相似,可作为小儿腹股沟部手术的麻醉方法之一,特别是骶管阻滞困难时。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还可用于腹股沟部手术后镇痛,效果同骶管阻滞。
参考文献:
[1]徐孟庭。利多卡因骶管麻醉致严重毒性反应三例。临床误诊误治,2007.6(6)58
[2]薛富善,主编 。临床局部麻醉技术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8-471
[3]梁富华。骶管麻醉并发症的防治。河北医学。2007.3(3)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