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讲座 >文章正文
综述与讲座 >文章正文
裴丽坚* 医学博士 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是目前评价诊疗措施最可靠的证据,但因耗时、耗资、耗人力,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1979年,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Archie Cochrane首先提出将所有可得到的单个RCT按病种、疗法集中,经Meta-分析后,得出尽可能真实、准确的综合评价结果-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可以及时为临床实践及卫生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1]。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医生的共识,并用自己的资产启动了最早的研究,结果是惊人的。随着支持者的增多,终于在1992年10月,由Iain Chalmers博士倡导于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Cochrane中心(Cochrane Centre),一年后,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CC)成立。Cochrane协作网的目的是收集临床医学各专业和亚专业的全世界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得出的结果为医疗实践及卫生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提供证据。第一组Cochrane系统综述由怀孕与分娩评价组(Pregnancy and Child Birth Group)制作,这些综述对全世界妇产科的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结果引起了世界其它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及政府的兴趣。现今,Cochrane协作网共有51个评价组,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医疗卫生领域,Cochrane麻醉学评价组(Cochrane Anaesthesia Review Group,CARG)也于2000年2月8日注册成为Cochrane协作网的一员[2]。 Cochrane协作网 1.概况 |
2.组织机构 |
Cochrane麻醉学评价组 1.概况 CARG编辑组成员: |
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 1996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筹建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1997年7月获卫生部认可,正式成立[7]。1997年8月在卫生部主持下,华西医大承办了首届Cochrane协作网学术研讨会,Cochrane协作网主席Chris Sylagy教授出席了会议。来自17个省市的147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表达了参加Cochrane协作网工作的愿望和热情。1999年3月31日,经Cochrane协作网指导委员会正式批准注册成为Cochrane协作网的第14个中心。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现有专、兼职骨干10人,已有全国二十余个兄弟院校数名临床及其他专业人员参与。中心的建立和运行得到了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支持和国外有关学术团体或组织(包括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中澳机构合作项目、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资助。 小 结
参 考 文 献 bastracIndex.htm 裴丽坚,女,26岁,2004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成绩优异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2003年11月~2004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进行科研训练,师从黄宇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