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讲座 >文章正文
综述与讲座 >文章正文
很少有研究对异丙酚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本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入选ASA身体状况I或II级择期行耳鼻喉科内镜检查的患者54例,施行全麻并保留自主通气,比较两种给药方式的临床效果。诱导前,所有病人接受单次阿芬太尼冲击剂量(10μg/kg)。调节异丙酚用药以保持患者无体动、血流动力学稳定并维持有效的自主通气。与手控输注组相比,在放置喉镜时靶控输注组体动较少(分别为14.8%和44.4%),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与对照值的平均动脉压最大变异分别为<10%和20%),更少发生呼吸暂停,内镜检查后呼吸性酸中毒更为轻微(pH=7.37±0.05、Paco2=50±7mmHg 和pH=7.28±0.06、Paco2=58±9mmHg);苏醒时间亦较短(至睁眼或呼唤反应的时间,分别为4.6±2.0分钟、6.8±2.5分钟 和10.8±7.3分钟、15.7±7.1分钟)。两组的异丙酚用量具有可比性。在保留自主通气施行直接喉镜检查时,与手控输注相比,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改善了异丙酚的药物作用时间。 |
方 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经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54名患者,ASA身体状况I或II级,年龄18-80岁,体重40-90公斤,分为两组接受TCI或MAN异丙酚输注。所有病人择期在全麻下行直接喉镜检查和硬管支气管镜检查。剔除心功能不稳定、严重肝脏疾病、妊娠、或已知对异丙酚或其脂肪乳剂过敏的患者。 整个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吸100%纯氧,进行自主或辅助通气以防止呼吸暂停。置入Portmann-Prades喉镜前,在喉镜引导下用5%利多卡因在咽、喉、舌根部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时,病人保持自主呼吸,经鼻导管或硬支气管镜的侧部持续吸氧,氧流量为6L/min。当患者呼吸暂停持续超过2分钟或者Spo2降至90%以下时,进行手动辅助通气。 |
结 果<?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研究入选54例患者:TCI组27例,MAN组27例。两组间病人特征无差异(表1)。无病人因不良事件或手术条件不具备而退出试验。 |
讨 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研究表明在保留自主通气进行直接喉镜检查时,TCI在控制麻醉深度方面有效。与异丙酚MAN输注相比,TCI术中反应极少,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呼吸抑制减少,苏醒时间缩短。这些结果只涉及替代终点,而非实际终点,如发病率或死亡率。然而,要得出异丙酚这两种给药技术有意义的差异,尚需大样本研究,以防与临床实践的现实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