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讲座 >文章正文
综述与讲座 >文章正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杨拔贤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结果使该药的效应发生变化。近年来由于临床用药的种类日益增多,并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在麻醉期间,麻醉医师也常常遇到应用多种药物的病人,有的是用于治疗术前的并存病,有的是用于治疗外科疾病,复合麻醉所用的药物则更为复杂。在乙醚麻醉时代,单用乙醚即可达到催眠、镇痛及肌肉松弛等作用,且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较小。麻醉医师可根据病人的瞳孔大小、呼吸变化及肌松程度等体征,很容易地调节麻醉深度。随着肌松药、麻醉性镇痛药和静脉麻醉药,以及气管内插管和机械通气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传统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发生了改变。有的药物可产生强效镇痛作用和明显的呼吸抑制,但并不能使病人的神志完全消失;一些静脉麻醉药本身虽可使病人的神志消失,但并不能产生完全的麻醉作用;即使强效的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单独应用也很难产生理想的麻醉作用。因此,在麻醉期间联合用药已成为现代麻醉的必然趋势。麻醉期间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其效应不降低或增加。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与麻醉药之间、麻醉药相互之间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本身的效应。这种相互作用有的对病人有益,有的可使药物的效应部分或全部消失,有的甚至对病人产生危害作用,尤其在麻醉期间,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必需强调的是,麻醉期间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绝大多数是可预料的,对中枢神经抑制的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更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产生难以预料的毒性作用是非常少见的,但临床仍可遇到,如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同时应用哌替啶,则可发生CNS异常兴奋的特异质反应。在某种意义上讲,麻醉实践就是对药物“毒性”的迅速诊断和及时处理,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都是在调节药物及其对中枢、呼吸及循环抑制之间的平衡。如果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而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则是发生麻醉意外的主要原因。有报道,当病人接受6~10种药物时,因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若接受10~20种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高达40%。因此,正确认识药物的相互作用,熟悉药物相互作用的效应,对于合理用药,保证病人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 |
3.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药物进入人体后,多数药物在体内发生代谢(亦称为生物转化),变成脂溶性较小的化合物,以利于由肾脏排出,有的也可以原形由尿排出。绝大多数药物的代谢是在肝脏内进行,有的可在血清、肾脏或肠道进行。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微粒体酶(hepatic microsomal enzyme)是代谢药物的酶系,称为药物代谢酶,是一种混合功能氧化酶,其中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在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药物可通过干扰代谢酶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
五、麻醉药与治疗用药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