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治疗 >文章正文
疼痛治疗 >文章正文
癌症患者:生存就是胜利?
随着科技进步,医学水平不断发展,癌症已经由过去的不治之症成为一种可预防、可治疗、可长期管理的疾病。据美国癌症学会2009年的报告,美国的癌症死亡率进一步下降,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率的降低都超过了10%。过去15年癌症预防、检测方面的进展,使得65万癌症患者得以生存。
这些喜人进展带来了一个特殊人群——癌症生存者(cancer survivor)。在过去30年中,癌症生存者的数量一直稳步增加。据统计,美国约有1200万癌症生存者,约占总人口的4%。当前被确诊的癌症患者中,约2/3可以生存5年以上。
因此,生存已经不再是抗癌胜利的唯一标志。随着癌症生存者的数量增加,关注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已开始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在癌症治疗中,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干预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后的呕吐症状,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如何保留妇科肿瘤患者的生育功能等等,都是当今肿瘤科医师热衷讨论的话题。
癌症生存者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被确诊为癌症以及后续的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残疾、生理功能受损等,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研究表明,癌症治疗引起的身体缺陷、复发肿瘤,或导致失业以及失去医疗保险等,都将对患者造成长期的心理影响和不良后果。
近日,美国一项调查发现,癌症长期生存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大于从未被诊断有癌症者。在抗癌治疗结束5年后,这样的压力仍然存在。相关论文发表于《内科学文献》[Arch Intern Med 2009,169(14):1274]。
该项调查纳入了4636例5年或以前曾经被诊断患癌症至今仍生存者,以及超过12万名从未被诊断出癌症的对照者,通过K6量表得分是否高于13分评估参试者是否有严重心理压力(SPD)。癌症生存者在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0岁,在调查时的平均年龄为66岁。结果表明,SDP在癌症长期生存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从未被诊断癌症的人群(5.6%对3.0%,P<0.001)。经过对临床和社会学变量(年龄、性别、婚姻关系状态、教育水平、保险、共患病、吸烟史、独立日常生活能力)的校正,癌症长期生存者仍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比值比为1.4)。分析显示,在癌症生存者中,年轻、未婚、文化水平低于高中程度、没有医疗保险、更多共患病、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受限者,更易经历SDP。
研究者认为,肿瘤科医师除了关注癌症病人的身体状况之外,还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促进对精神压力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对癌症生存者的生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整体健康状况都有改善。该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对癌症生存者可能应进行常规筛查,通过心理压力的预测因素或危险因素来找出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的患者,从而尽早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已有研究显示,对癌症生存者在门诊中常规开展心理状况筛查是可行的,也已探索出可快速筛查、花费较低的方法。
表 患者入院时心理痛苦筛查量表
(注:北京肿瘤医院在患者入院时常规使用上表筛查,量表由该院唐丽丽 张叶宁提供)
如何为癌症生存者减压?
北京肿瘤医院康复科唐丽丽医师说,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与一般人的不同。他们不想接受“癌症”这个事实,对死亡感到恐惧,对工作、家庭有不舍,尤其是中年患者。对于癌症生存者,他们的主要问题是担心癌症复发,在复诊前夜往往容易失眠、焦虑,尤其在看到身边有的“病友”发生转移、复发之后;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担心失去工作等。对这些病人,要在了解其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之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
唐医师介绍,在北京肿瘤医院有一份如体温单一般常用的心理痛苦筛查量表(见上表),在癌症患者入院时就评估其心理状况,筛查有潜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并推荐其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该院2007-2008年间共用此量表筛查4815例癌症患者,其中有明显心理痛苦者占24.2%,女性心理痛苦者的比例大于男性。情绪问题引起的心理痛苦比例为13.5%。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包括担忧、失眠等。实际上,除了癌症本身,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问题,可以把这看作是治疗的心理不良反应。这是很多医师尚未认识到的。
目前限于国内的客观条件,在门诊还没有对癌症生存者开展常规筛查。唐医师说,出去交流时,曾经看到国外医院的候诊大厅里有回答心理问卷的机器,患者可以“自助”筛查心理风险。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客观条件,但医师可以通过加强“筛查心理风险”的意识,来帮助患者发现、识别其存在或潜在的心理问题。
唐医师说,目前在我国,只有不到5%的癌症患者能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有一部分医师已经认识到心理治疗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但还有超过50%的医师关注的只是患者的躯体症状和肿瘤大小、性质,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患者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患者人性一面的关注。心理社会肿瘤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几年的历史,而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我们应该共同推动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改变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观念,使临床医师认识到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是多维的,不仅包括躯体的、症状的,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
(文/阿信 图/梁毅)
文章来自医学论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