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治疗与护理 >文章正文
重症治疗与护理 >文章正文
人工流产术是目前育龄期妇女终止早孕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依托米酯、异丙酚的开发利用使得术中镇痛已达到基本满意的效果,但如何有效控制术后宫缩疼痛,尚无较佳的临床用药方案。2004年3~5月,笔者比较几种不同镇痛方法控制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99例自愿要求无痛人工流产者,年龄18~40岁,平均24.0岁;体重40~75 kg,平均56.0 kg;停经40~80 d,平均50.0 d。B超确定为宫内妊娠,无心、肺、肾疾病史,无禁用麻醉药品的疾病及过敏史。术前禁食禁饮4~6 h[1]。随机分为A组(102例)、B组(97例)、C组(100例),三组年龄、孕期、体重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流产镇痛方法: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A、B、C三组麻醉用药(芬太尼0.05 mg加异丙酚4 mg/kg[2])和手术方法相同,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固定。A组术前15 min口服安宫合剂(每剂含甲羟孕酮4 mg,氨糖美锌100 mg,沙丁胺醇2.4 mg);B组麻醉前静脉注射可塞风4 mg;C组不做特殊处理。
1.2.2 疗效评定: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记录术后0.5、8.0、16.0 h下腹疼痛程度;②观察术前、术中及术后MBP、HR变化。
1.2.3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 ±s表示,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行F、q检验。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下腹疼痛评分比较见表1。表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下腹疼痛评分比较表1示,术后0.5 h VAS评分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8.0、16.0 h 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表明口服安宫合剂对术后0.5 h的急性宫缩疼痛控制并无效果,8.0、16.0 h两时间点有临床治疗效果;而静脉注射可塞风可明显减轻3个时间点的疼痛强度。
2.2 三组围术期MBP、HR变化比较见表2。表2示,三组患者术中MBP、HR略有降低,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按临床经验判定围术期循环变化均处于不需干预的稳定范围。
2.3 不良反应A组有1例术后0.5 h出现恶心、呕吐,BP 82.5/52.5 mmHg,HR 130次/min,经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0 ml后迅速缓解,其他患者均未见术后精神和消化道异常表现。表2 三组围术期MBP、HR变化比较
3讨论
甲羟孕酮具有孕激素的一般作用,可缓慢地减轻子宫兴奋性,抑制其活动;氨糖美锌是吲哚美辛(消炎痛)的肠溶制剂,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沙丁胺醇(舒喘灵)选择性兴奋β2受体,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三者均被较多地推荐为治疗女性痛经的药物。本研究依据临床常用剂量制成混合制剂,分析各自的药效学特性应该在口服后0.5 h出现镇痛疗效,但结果显示,该制剂和用药方案对人流术后0.5 h的急性宫缩疼痛控制并无效果,至术后8.0 h方有临床治疗效果,而人流后宫缩痛主要发生在术后1.0 h以内,此后逐渐减轻至可以耐受的程度,提示本研究中口服药物配方和给药途径用于控制人流后疼痛意义不大。静脉注射可塞风可显著降低人流术后急性宫缩痛,术后0.5 h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下降约40%,BP、HR变化不显著。而所有患者术后8.0、16.0 h疼痛均完全控制,临床效果非常肯定。更重要的是该镇痛方法操作简便,未引起任何患者明显的精神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护理中,术前应详细询问孕妇病史,手术室必须有完善的复苏抢救设备,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师全程监护,必须保证完全苏醒后方能离开。术前妥善固定肢体,术中出现因疼痛刺激而发生肢体扭动者,立即追加麻醉药剂量,保持孕妇安静,防止子宫穿孔。术后应休息20~30 min,观察呼吸及反应能力,确定无不适感后方能让其离院。此外,需做好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消除孕妇的恐惧、紧张及人流术后能否怀孕、有无并发症等疑虑,彻底解除孕妇思想负担,使其轻松愉快完成手术。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3.
[2] 郑少英.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配合与护理[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3,3(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