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 李鹏 冀明 张澍田
病历简介
患者,女,64岁,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1年余,2008年12月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复查内镜。患者无特殊不适。
普通内镜检查除发现胃窦轻度萎缩外,胃体中部前壁可见一小隆起病变。转换至窄带成像(NBI)模式观察未见明显异常。
转换至放大内镜下观察发现隆起病变旁正常腺体结构消失,上皮下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消失,并出现大小、外形和分布不规则的异常微血管。放大内镜结合NBI病变显示异常微血管更清楚。对病变局部采用超声微探头检查未见黏膜结构明显异常。
取局部活检标本6块,病理检查显示:(胃体前壁)粟粒胃黏膜组织6块,印戒细胞癌浸润。手术证实癌突破黏膜肌层,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如何应用多种内镜技术诊断早期胃癌
该例早期胃癌是在患者仅有与病变无关症状甚至无症状的情况下,接受内镜检查时被发现的。
在内镜检查中,普通内镜下病变显示不明显或未能被发现,在放大观察附近黏膜时病变被“偶然”发现,所以发现消化道早期癌的关键是,提高警惕,不放过细微的黏膜异常改变,如色泽变化、轻度隆起或凹陷、血管纹理异常等。
另外,放大内镜、色素内镜、NBI和超声内镜等技术的辅助应用,对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浸润深度,决定下一步的处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大内镜可将内镜下的物像放大数十至上百倍,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腺管开口、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变化,与黏膜染色技术或者NBI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且可使内镜医师在内镜下区分不同性质的病变变得更加容易。
在放大内镜下,胃早癌显示为黏膜上皮下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消失,并出现大小、外形和分布不规则的肿瘤微血管。另外,黏膜胃小凹的消失或不规则也是判断胃早癌的依据之一。
在NBI的应用中,可通过增加滤光片,增加图像中蓝色的比重,起到色素内镜的效果,使病变处血管结构显示更加清楚。与放大内镜联合使用,更易显示毛细血管袢的形态和肿瘤异常血管。
在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采用超声探头对病变进行超声扫描, 可显示消化道壁各层次结构,能使内镜医师准确判断病变浸润深度, 并发现病变周围肿大的淋巴结。早期癌的超声内镜图像表现为管壁黏膜层增厚、层次紊乱、中断及各层次分界消失等。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