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卿恩明,赵文度,王学勇 心脏手术时将核心体温降到28℃,以保护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在主动脉弓手术时常需将核心温度降至20℃以下,目的是为保护大脑。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是普通手术的麻醉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核心温度降低的情况。适度体温降低,对一些病人可能有保护作用,而同时也可产生很多并发症,因而需要监测体温并及时处理。 一、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温度调节由3部分组成:传入温度感觉、中枢调节、传出反应。3部分协调工作,保持机体维持正常的核心温度,使机体的代谢能正常进行。临床上常以核心温度作为衡量温度的指标,核心温度可在人体的肺动脉、鼓膜、食道、鼻咽部、 直肠和膀胱等部位测到。当核心温度低于36℃即为低温。人体内广泛分布着热觉和冷觉感受器,来自于冷感受器的信号沿Aδ纤维传入,来自于热感受器的信号经C纤维传入。热传入 信号经过脊髓、中枢神经到达温度调节中枢-下丘脑。自主温度调节中,皮肤表面、深腹部和胸腔组织、脊髓、下丘脑及大脑的其他部分,每部分提供约20%的传入信息,而行为反应却主要依靠皮肤温度。温度调节反应具有反应阈值,反应阈值就是在一定温度下触发温度调节防御的体温。在正常核心体温37℃的基础上,随着周期,核心体温大约有1℃的波动,月经周期约有0.5℃的波动。热调节系统通常维持核心体温在特定的目标值上下0.2℃范围内,而老年人的精确度下降。 二、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1、区域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
三、低体温的并发症 降低体温可以降低细胞氧耗,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但是低温也引起很多并发症,对于有的病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在2001年对40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婴幼儿进行观察,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在体外循环后不用保温措施,对照组用充气式加温机加温,术毕两组患儿温度出现差别(p<0.05), 术毕3h差别显著(p<0.05)。经24h观察,对照组患儿下肢温暖,胸腔引流液50.3士12.5ml,而试验组患儿四肢冰冷,部分患儿皮肤出现花斑,胸腔引流量达85.1士11.4ml,并有3例心律失常,5例代谢性酸中毒。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特别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心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同时还减少皮肤血流,从而减少皮肤组织的氧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有报道在择期结肠切除术中出现体温降低的病人,其伤口感染率加倍,并且住院时间延长约20%。体温降低可使循环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质的活性,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在一项临床观察中揭示: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出血量与伤口温度成反比。围手术期,寒冷引起传导干扰增加和心肌收缩力的降低会因吸入麻醉剂而加重。麻醉恢复期间,寒战病人为产生更多的热量会增加氧耗,身体的反应为心输出量增加、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心肌局部缺血。当核心温度低于正常的1.5℃时,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就增加2倍。体温降低使多数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包括propofo1与肌松剂,如体温下降2℃,可使 vecuronium 的作用时间增加1倍多。 四、术中低温的预防和处理 麻醉引起的血管扩张会重新分布体内的热量,当热量散失超过身体产热的能力时,手、脚、臂和腿逐渐变冷,为了保护关键生理功能,身体会将热量保留在核心,因此核心体温的细小变化就能反映出整体温度的严重变化。在大手术病人、老年病人、危重病人或肢体局部缺血的病人特别容易出现低温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应该在这些病人手术的麻醉开始时即持续监测鼻咽温或肛温,体温降低时应及时处理。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即使吸入冷空气,经呼吸道散失的热量仍小于代谢热的10%,因此呼吸道加温作用不大。而成人在术中每输入1000m1室温的液体,其体温可下降0.25℃,将液体加温至37℃,可预防体温降低,尤其是在输入大量液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