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Response of Parameters of EEG on the Anesthetic Depth and the Movement in Human<?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陈 雷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sponse of parameters of EEG on the anesthesia and the movement. 众所周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监测人脑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麻醉状态下,人脑活动趋于减弱,脑电活动也趋于减少。目前,利用EEG等手段监测麻醉水平日益普遍,临床上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已逐渐成为评估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是在使用BIS监测心脏手术患者麻醉水平的过程中,观察到其它EEG指标对麻醉深度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
资料和方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3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修补术。 结 果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体动分组,33例患者中出现体动的有17例,为A组,未出现体动的16例,为B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的α波比重和95%SEF分别为6.4和8.6,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α波比重和95%SEF(分别为3.2和6.7)。这两项指标(表1)在两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 0.01)。 讨 论 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评估历来是困扰麻醉医师的难题之一。尽管许多学者在脑电生理[1, 2]、应激反应、呼吸循环状态[3]等方面的监测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是对麻醉深度缺乏实用有效的监测手段,除了BIS外,95%SEF也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监测指标之一[4-6]。本实验中,在手术开始前,使呼出气异氟醚的浓度持续稳定在1MAC值至少15分钟,从而在理论上保证了所有患者在切皮时麻醉深度相同。但是由于MAC值的特点,本实验中有半数的患者出现了体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使我们可以观察在“相同的麻醉深度”情况下,EEG参数对患者体动的反应。有文献报道,虽然BIS和95%SEF可以监测麻醉深度,但都不能很好地指明麻醉深度是否已足够防止出现体动[7]。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 95%SEF和α波比重可预示患者对切皮出现的体动反应,但BIS并没有对患者体动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虽然我们的实验表现出了α波比重的变化,但其对麻醉深度的监测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陈雷,1962年生。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副主任。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30篇,参加编写专著多部,本刊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