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来源: 2010-08-24 11:40:0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男42例,女5例;年龄46~86岁,其中60岁以上有36例。颅内手术2例,颈部手术2例,食管和肺手术20例,腹部外科17例,四肢手术6例。手术时间2~6h。

  1.2 术前情况 (1)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19例、下壁21例、后壁5例、高侧壁及前间壁合并下壁各1例。(2)心肌梗死与外科手术时间距离:6个月4例,7~12个月4例,2~3年10例,5~8年19例,10~12年10例。(3)术前心功能情况及合并症:1例出血性休克并发心衰,6例有阵发性心绞痛,其他心功能为Ⅱ级。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2例,长期服用激素2例。(4)术前心电图:除8例心电图未见异常变化外,其余39例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变化,其中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加左前半阻滞1例,合并左前分枝阻滞,和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各1例,合并室性早搏3例。

  1.3 麻醉方法 见表1。术中并发肺水肿1例,手术后第8天因全身衰竭死亡。

  表1 麻醉方法 略

  2 讨论

  2.1 手术时机的选择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非手术禁忌,但术后再梗死约70%[1]。Tarkan等报道心肌梗死的病人在3个月内施行手术,1周内梗死约37%[2]。随着围手术期处理和麻醉的进度,术后再心肌梗死发生率已明显下降,Rao等在1977~1982年733例心肌梗死病人手术后仅有14例(1.9%)再梗死。本文手术期间最短6个月,最长12年,术后无1例再梗死。笔者认为对心肌梗死范围不大,心功能尚好的病人,一般可经受大手术,但择期手术应尽量推迟至6个月后再进行为妥,只有紧急手术才可在3个月内施行。术前有心绞痛发作,提示冠状动脉明显供血不足,术后有再梗死的危险,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合并心衰的病人易发生肺水肿,应控制心衰后才可进行手术。

  2.2 麻醉方法的选择 麻醉方法和麻醉剂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取决于病情,手术部位以及麻醉者技术熟练程度。小手术尽量选用局部麻醉,上肢手术可采用臂丛阻滞,两者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小,但止痛要完善,情绪紧张的病人要适当给镇静剂,局麻药中以不加肾上腺素为宜。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最高平面切勿超过T4,否则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血压急剧下降对病人十分不利。对于病情重、心功能差、手术复杂以及上腹部手术以应用气管内全身麻醉为宜,可维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的给氧和通气,术中遇有意外情况便于抢救。麻醉诱导通常使用芬太尼或安定,再给适量硫喷妥钠和琥珀胆碱,能使诱导迅速平稳,又避免气管插管后血压上升及心率加快的副作用,麻醉维持目前我院采用N2O-O2―安(异)氟醚,并给与肌松剂及芬太尼,即可避免麻醉过深导致循环抑制又可防止浅麻醉产生疼痛,增加心肌耗氧量引起不良反应,以达到各种药物互相补充和扬长避短的目的。

  2.3 麻醉管理 重点是保证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的平衡,既要防止低血压、缺氧引起心肌供氧量的减少,又要避免增加心肌需氧量的因素,尤其是心率增快,血压过高和心室容量增大,Rao等报道的术后再梗死14例中,9例与低血压有关,认为术中发生低血压、高血压或心动过速的病人,术后再梗死的发生率较高[3]。本组术中血压下降超过20%有8例,其中4例选用小剂量麻黄素效果满意。另1例术前伴有休克、心衰的病人,术中因低血压引起肺水肿,经输血、输液、升压药物、大剂量东莨菪硷及速尿后,肺水肿得到控制,但终因全身衰竭于术后第8天死亡。

术后处理,尽管手术已结束,但由于多种因素,心肌供氧和耗氧的矛盾仍可加重导致再梗死,故术后除间断供氧和必要止痛镇静药物外,还应监测血压、呼吸、心率、心电图及SpO2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调整水与电解质平衡,预防和及时发现心肌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43.

  2 Tarkan S.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thesia.JAMA,1972,220(11):1451.

  3 Rao TLK.Reinfarction follow ing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myo cardia infarction Anesthesiology,1983,59(6):499-505.

  • 上一篇 :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
  • 下一篇 : 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中的应用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