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Analgesic Efficacy of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with Intravenous Procaine Infusion and TCI of Propofol - determination of ED50 of Procaine.<?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ABSTRACT Objective:The aims of present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anesthetic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procaine combined with TCI of propofol by measurement of ED50 of procaine. 静脉输注普鲁卡因复合全麻以其效果好、价格便宜、操作简便、苏醒快、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等优点在国内临床应用已近50年,但其镇痛作用较弱,其强度如何,研究很少。异丙酚靶浓度控制输注麻醉可以较精确地控制药物剂量,使临床医生能快速、方便地控制静脉麻醉深度。如能将异丙酚靶控输注与普鲁卡因静脉全麻结合,可能可以发挥两种药物各自优点,提供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全静脉麻醉方法。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初步探索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普鲁卡因静脉全麻的效能,即评价其中静脉普鲁卡因的镇痛强度。 |
资料和方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选择约20例ASA I~II级,行择期乳腺或上腹部外科手术之女性患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所有患者不使用任何术前药。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连接常规监测:三导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自动无创测量血压等。开始用微量输液泵(Graseby3500,美国)控制输注6%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注射速度按等比数列分为五个阶梯组:0.30mg•kg-1••min-1、0.44mg•kg-1•min-1、0.67mg•kg-1•min-1、1.0mg•kg-1•min-1、1.5mg•kg-1•min-1。按照序贯法给药,即第一例患者由最低阶梯0.30mg•kg-1•min-1给起,第二至最后一例的注射速度由上一例患者的试验结果决定,如上一例患者切皮时有肢体不动则下一例病人的注射速度下降一个阶梯,如已达最低阶梯则保持最低速度不变;如上一例患者切皮时肢体运动则下一例病人的注射速度上升一个阶梯,如已达最高阶梯则保持最高速度不变。从第一个切皮不动的患者开始算起,满二十个病例则结束实验。于开始输注普鲁卡因30分钟后进行全麻诱导,启动异丙酚靶控输注(Graseby3500输液泵,输注速率0-1200ml•hr-1),血浆靶浓度定为3μg•ml-1。患者入睡后静注琥珀酰胆碱1.0mg•kg-1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入纯氧。在开始注射普鲁卡因满40分钟后,同时保证注射琥珀酰胆碱后至10分钟,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开始手术切皮,观察切皮中及切皮后5秒内患者肢体是否运动,同时抽取患者桡动脉血3ml,分离血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普鲁卡因浓度。并且记录病人入室时、插管前、后及切皮前、后之血压、心率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Excel 9.0和Statistica 4.5软件处理。 结 果 1. 共完成23例女性患者的麻醉诱导及乳腺或上腹部外科手术的切皮。各普鲁卡因剂量组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
2. 按序贯法得到如图1结果。 3. 共测得23例患者的普鲁卡因稳态血药浓度(图3)。普鲁卡因输注速度与其血药浓度呈正相关,r=0.7004,回归直线方程为y =16.76 x-1.7535,以ED50数值垂直上延,得到与直线的交点,再水平左延得到相应的普鲁卡因血药浓度50%有效值EC50为10.525μg•ml-1,其标准误SEC50=3.771。 |
整个诱导及切皮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基本稳定。在四个剂量组中,插管前与插管后比较:患者收缩压分别平均上升了44.55%(仅有1例)、39.12%、33.18%和5.59%,与普鲁卡因输注速度呈负相关(r=-0.9679),说明静脉普鲁卡因对抑制插管反应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的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切皮结果为动的13例患者和结果为不动的10例患者中,收缩压平均上升5.84%和4.52%,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686754);心率平均上升2.07%和6.52%,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353565),即血压心率波动都比较小,在临床上可以接受,而且说明较小剂量的静脉普鲁卡因(输注速度<1mg•kg-1•min-1)虽镇痛效果可能不够满意,患者肢体可能会动,但仍能较好地控制切皮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