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体外循环(CPB)技术所产生的凝血功能变化,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讨论热点。在凝血功能监测中,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参数,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临床监测肝素治疗较为准确而灵敏的指标。将凝血酶原时间(PT,现通用国际比值INR表示)、APTT与纤维蛋白原(Fbg)检测相互结合分析,能较全面反映凝血的各个主要方面,但存在值得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资 料 和 方 法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病人9例,年龄45~69岁,体重50~80 kg,心功能Ⅱ~Ⅲ级。体外循环用AVECOR型模肺。用乳酸钠林格液500 ml、血定安1000 ml和各种电解质作预充液,加用国产抑肽酶(负荷量200万KIU,CPB预充液中再加200万KIU,后以50万KIU/h维持)。用肝素钠400 U/kg抗凝,CPB过程中保持ACT>750 s。浅低温(≥30℃)CPB时间95±35 min。 |
结 果<?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CPB前后的Sonoclot曲线值及各项检测值见附表。CPB后ACT值恢复正常时,PT、APTT值仍较CPB前明显延长(P<0.05),且Fbg、Plt值都明显下降,但Sonoclot曲线特征值显示凝血功能基本正常。TP值虽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凝血速率值在CPB前后无统计学差异。 讨 论 ACT是目前CPB过程中监测肝素抗凝的常用方法,但术中有多种因素可影响其准确性,如抑肽酶的应用、血液稀释、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都可使ACT延长,以致有时对CPB后的ACT不能恢复正常,难以鉴别其原因究竟是鱼精蛋白中和不全,还是凝血因子、凝血功能障碍。此时,首先要鉴别的是,CPB引起的血小板损耗等因素是否已经对凝血过程造成过分的影响?此外,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地塞米松等也会引起ACT缩短。APTT和PT属实验室检查项目,尚未能适时地应用于手术过程中。对上述一些问题,临床上常感到困惑,很难作出确切的判断。Sonoclot仪从机械角度观察凝血全过程,实现了直接、直观的判断效果。从本实验的结果分析,CPB后ACT值恢复正常时,PT、APTT值仍较CPB前明显延长,且Fbp、Plt值都明显下降,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是否就能据此诊断为凝血功能明显下降? 而此时Sonoclot标记曲线显示良好,虽TP有正常值范围内的明显延长,但Clot rate值则无明显差异,说明凝血的发生与发展均基本正常。即本组CPB后的凝血功能变化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CPB与中度血液稀释并不影响Sonoclot标记曲线。本文认为Sonoclot标记曲线有助于对CPB结束后凝血功能的判断,为临床提供了一种便捷、直观而又准确的诊断手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