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An Investigation on Long Term Follow up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PHN 王家双 朱月萍<?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510220 Jia-shuang Wang, Yue-ping Zhu, Guangzhou Red Cross Hospital,Guangzhou 510220 Abstract Objective:Most of the pain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was refractory,an investigation on long term follow up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PHN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Mthods:Both home telephone and follow up during out-patient service were carried out in 32 cases of this group,index including therapeutic effect,emotion score,ability of work and remain symptem of herpes area. Key words:postherpetic neuralgia long term follow up 急性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疼痛,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病人,尤其以60岁以上老年病人为常见,我们对它的不同类型治疗已进行了多方位的临床治疗研究和观察,本文将报告一组接受有效治疗并满意控制疼痛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经过一年左右的定期随访的结果。 |
临床资料和方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临床病例 本组(A)共计3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3岁,病史3个月至4年不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部位以胸腰部和眶上区为主,均为接受支配神经根或神经干注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后而较满意的控制了疼痛的病人;而同时我们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所观察的一组(B)20例病史为1~3年的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以口服药物,针灸和理疗等综合性治疗为主,在平均长达1.5年内一直遭受剧烈疼痛的折磨。 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二.治疗方法及处方 胸、腰部带状疱疹后遗痛病人接受以胸或腰椎旁神经根注药为主的治疗方法[1],同时配合口服抗抑郁药物(阿密替林25~75mg/日)等;眶上神经疱疹后遗痛病人则以三叉神经眶上支注药为主的方法[2],
三.随访项目 在达到有效缓解疼痛的治疗效果后,分别在一年至两年期间(12~26个月)通过门诊和电话家访两种方式进行随访,项目包括疼痛缓解疗效的维持情况简称疼痛疗效(治疗后维持疗效为“优”,疼痛恢复程度<1/4为“良”,疼痛恢复>1/2者为“差”)和情绪(精神面貌好,对现实生活又充满信心为“优”,精神面貌一般但无焦虑或抑郁者为“良”,出现焦虑或抑郁者为“差”)及遗留症状,工作或家务能力(恢复工作或不同程度上的家务活为“优”,一般为“良”,否则为“差”)。统计资料分析使用“SPSS 9.0”版软件之“方差分析”方法。 |
本组共计32例疱疹后遗痛病人在接受定位神经根或神经干注药为主的治疗,经疼痛明显缓解率达70~90%左右(VAS评分评定,与对照组相比,P<0.01[1]),其中有10例病人仅治疗一次就达到了满意的缓解疼痛效果,其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部分病人恢复了劳动能力并重新投入社会工作。随访结果表明,本组病人均能按医嘱避免受凉,过度劳累并注意疼痛保健,精神面貌好,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睡眠及饮食起居均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患区后遗症状,如痒感,蚁行感和牵拉或紧束感仍然存在,治疗前后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疼痛疗效基本保持稳定,约有1/2病人主诉在接受有效治疗后的6个月左右天气骤变期间疼痛常常短期内恢复10~20%,天气转好后好转,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而同时我们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所观察的一组20例病史为1~3年的后遗神经痛病人,以口服药物,针灸和理疗等综合性治疗为主,在平均长达1.5年内一直遭受剧烈疼痛的折磨,疼痛缓解率为30~50%。 讨 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症之一,其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疼痛发作时常使病人寝食不安,生活质量极为低下,除此之外,大多数病人常常伴随较明显的持续性烧灼痛、发汗障碍以及情绪异常,最常见的有焦虑或抑郁症,严重时可有自杀倾向,应予以高度重视;经治疗后疼痛可明显缓解,但伴随症状多数长期存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确切机制虽然未完全阐明,但主要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所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和出血及瘢痕有关,具体位置目前尚不清楚[3],但根据我们的临床治疗部位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这些部位可能主要位于椎管外的外周神经根或神经干部位,因为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在接受定位节段性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而硬膜外腔注药则不然的结果为此提供了参考性佐证[1]。有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较为棘手,临床医师均在寻找较为满意的确切有效镇痛方法,我们通过观察本组32例病人在接受定位受累神经节段注药为主的治疗后,临床能取得较满意的疼痛缓解效果,所进行的随访结果也表明,在取得确切疗效后的1~2年内均能保持稳定疗效,1/2的病人在天气骤变期间或感冒受凉后疼痛常常短期内恢复10~20%,但诱因一旦消除,这些疼痛又消失。他们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能力均大部分恢复正常,而患区除了疼痛以外的后遗症状依然存在,即使精确的定位节段治疗也只能暂时缓解,这提示病毒对神经结构本身的损伤难以恢复。与A组相比较,B组疗效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而患区遗留症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本组资料初步的随访结果表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过精确的定位神经节段或区域治疗取得确切的疗效后均能保持疗效,是目前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方法中安全可靠和效果显著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家双,朱月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对比观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7;3:8-11. 2. 王家双,朱月萍. 微皮损型和无疱型带状疱疹.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9;5:54-6. 3. Bonica JJ. Management of pain. 2nd Ed. Philadephia: Led & Febiger. 1990:25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