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门诊乳腺手术麻醉的可行性、安全性,并与传统的芬太尼-异丙酚方案比较,以完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法:选择门诊乳腺手术患者40例,年龄25~52岁,ASA分级1~2级。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F组,n=20)。所有患者均不使用术前药物。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连接TCI泵。异丙酚及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均采用效应室浓度靶控。设定异丙酚4ug/ml,达预设值后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ng/ml,待两者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达平衡后,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消失,如意识消失,则置入喉罩,行正压通气;如未意识消失,则每两分钟异丙酚浓度增加0.5ug/ml,直至意识消失。设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浓度不变,术中调整异丙酚靶浓度,使血压控制在基础压+20%,心率控制在100次/分钟范围内。术中血压如果升高大于基础值20%或心率大于100次/分,则每分钟递增异丙酚靶浓度0.5ug/ml,直至血压在标准范围内;如果血压降低大于基础值20%,则每分钟递减异丙酚靶浓度0.5ug/ml,直至血压在标准范围内;如果术中异丙酚靶浓度已减至2.5ug/ml,血压仍低于基础值20%,则不再递减异丙酚浓度,追加麻黄碱6mg;如果心率小于50次/分,则追加阿托品0.5mg。所有病人切除肿瘤后停用异丙酚,缝皮时停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采集并记录麻醉诱导前(入手术室时)、诱导后1min、置入喉罩时、置入喉罩后2min、手术开始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min内每5min各时点的心率(HR)、BP、SpO2的变化。记录拔管时间(停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至拔管的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用药情况及异丙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的用量。术后电话随访(有无术中知晓、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中麻醉平稳,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同时间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PR组异丙酚用量较PF组减少(P<0.05)。PR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16例,其中3例需使用阿托品;PF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6例,其中2例需使用阿托品以提高心率;两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R组发生低血压且需使用麻黄素4例,PF组0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R组1例置入喉罩后出现吞咽反射,术中无体动发生;PF组2例发生术中体动。PR组拔管时间较PF组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发生术中知晓。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疼痛发生率PR组明显高于PF组。结论:瑞芬太尼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门诊乳腺手术,明显降低术中异丙酚用量,清醒迅速而完全,较芬太尼更符合门诊手术麻醉的要求。但术中需注意其有显著的致窦性心动过缓的作用,最好在术前应用阿托品。术后疼痛发生率高,应给予完善的术后镇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