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述 >文章正文
专家评述 >文章正文
Anti-coagu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吴新民 教授 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椎管内阻滞用于完成T10以下的手术或复合全身麻醉完成胸科及腹部手术,同时术后使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能够较完全阻滞相应的Aδ、C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更有效地阻断手术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增加)、炎性反应(TNFα和TL2、6、8增加)和蛋白酶、急性反应物及生长因子等细胞产物增加,从而能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减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利于病人肺功能的恢复。因此,椎管内麻醉和镇痛在国内外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随着老龄病人、长时间复杂手术病人日渐增多,特别是相当部分手术病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患多是血栓形成后阻塞血管引起心脑供血障碍,抗凝就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部分。另外,由于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并非罕见,且后果极为严重,抗凝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围术期的常规治疗。有一部分手术病人在围术期接受一定的抗凝药。有资料提示,硬膜外腔穿刺置管伴随有2.8% ~11.5%的硬膜外腔内血管损伤。通常硬膜外腔内血管损伤除引起少量出血外,均能自愈,并不产生严重后果。但是如果病人接受抗凝治疗,显著增加了损伤血管大量出血形成硬膜外腔内血肿的可能性。对已经接受抗凝治疗和将要接受抗凝治疗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是否能够或何时能够使用椎管内麻醉和镇痛是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问题。如果选择和处理不当,进行常规椎管内穿刺、硬膜外腔内置管和拔管,就有可能形成硬膜外腔血肿,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为了有效实施椎管内阻滞和术后镇痛,保证病人从椎管内阻滞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又不致出现硬膜外腔血肿,美国局部麻醉和疼痛医学协会于2003年5月发布了椎管内阻滞用于接受抗凝治疗病人的指南,现综合整理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一、 常用抗凝药物的特性 |
3.低分子肝素(LMWH) 二、 椎管内阻滞和镇痛与抗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