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行分娩可行走的临床观察
来源: 2010-08-23 14:33:57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5年7月间作者在郑州市新郑中医院下乡扶贫期间选择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n=30)局麻药为0.1%罗哌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布吡卡因组(B,n=30)局麻药为0.1%布吡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均在宫口开大至3~4cm时,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两组给予初始剂量10ml(混和液)后,记录麻醉阻滞最高平面,再连接自控微量镇痛泵(PCA)以5ml•h-1的速度从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当病人感觉疼痛时,以0.5ml•min-1的速度自控追加5ml。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产妇按压次数、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妇自身评估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P>0.05),产妇按压次数两组无差别(P>0.05),用药总量R组46.3±11.34ml, B组54.1±16.64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0.01<P<0.05).助产士评估镇痛效果中,R组达到镇痛评分Ⅰ级占96.67%,B组占80.0%(P<0.05〉。产妇自身评估中,R组镇痛效果达到Ⅰ级占93.33%,B组占73.33%(P<0.05)。运动神经阻滞中,R组0级(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者)占80%,B组占50%(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R组达10分者占96.6%,B组占83.3%(P<0.05)。

       结论: 0.1% 罗哌卡因复合微量芬太尼用于可行走的硬膜外自控镇痛行分娩的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卡因,且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产妇舒适,可下床行走,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量影响,可作为自然分娩的方法之一而广泛推广。
       分娩镇痛是一种特殊的麻醉方法,它要求对痛觉神经阻滞完善而又不抑制运动神经,这样可避免对腹肌、提肛肌、子宫收缩等的抑制,有助于产妇屏气用力,从而不延长第二产程时间、增加阴道助产分娩。硬膜外持续注入低浓度局麻药,可充分发挥局麻药的镇痛作用,且要求对运动神经阻滞要轻,但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时的疼痛渐趋增强,维持满意的镇痛效果,必须提高局麻药的浓度,随着局麻药浓度的提高,可能产生运动神经阻滞严重抑制宫缩,影响第二产程“下屛感”等副作用,联用阿片类药是必然的选择。第一产程疼痛是因子宫颈管消失及子宫颈扩张所致,是鞘内芬太尼在自然分娩中治疗疼痛的作用之一,硬膜外注射芬太尼和局麻药的混合制剂用作分娩镇痛较单纯注射其中任何一类药物效果好(镇痛强度高,副作用少)。我们采用0.1%罗哌卡因加微量芬太尼1.0μg•ml与0.1%布吡卡因加微量芬太尼1.0μg•ml对分娩的镇痛作了对比研究,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卡因组(P<0.05),罗哌卡因组无运动神经阻滞,都能下床行走,对产程的影响也小,明显优于布吡卡因组(P<0.01)。要使第一产程缩短,产妇至少要行走1小时,在行走持续时间和整个分娩时间之间有相互的关系, 硬膜外持续自控的无痛分娩术让产妇自控自由的行走,且保持产程中直立位不限制行走, 减轻下腔静脉压迫,降低胎心异常的发生率,减少尿潴留,减少了产妇的紧张,防止第一产程延长,缩短第二产程,可减少镇痛后下背痛的发生率,保留运动功能,不妨碍产妇用力,这方面罗哌卡因明显优于布吡卡因,而且镇痛效果好,用药总量少(0.01<P<0.05)但给药速率需产妇的理解和控制。

  • 上一篇 :氯胺酮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保护
  • 下一篇 : 氯诺昔康、曲马多联合芬太尼用于病人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观察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