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进展 >文章正文
镇痛进展 >文章正文
2.局部麻醉(宫颈旁阻滞、阴部神经阻滞);
3.区域麻醉:(腰麻、骶麻、硬外麻、腰硬联合麻醉)。
4.全身麻醉:吸入麻醉药(如笑气、安氟醚、异氟醚);静脉镇痛、镇静、麻醉药(如度冷丁、芬太尼、安定、氯胺酮)。
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对母婴影响小;
2.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能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需要;
3.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
4.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
5.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
分娩镇痛的禁忌症:
产妇有产道异常(如骨盆狭窄),头盆不称,宫缩异常,多胎,凝血功能异常,局部或全身感染,低血容量,营养不良,精神有异常,产妇自己不愿意选用镇痛者。
椎管内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除分娩中的疼痛,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各种药物和方法屡有报道,但各有利弊,时至今日尚无一种即能使分娩完全无痛又不影响母婴安全的方法。目前公认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两者以前者的应用较为普遍。美国妇产学院(ACOG)提出:腰段硬膜外阻滞最为有效且副作用少,但应使产妇保持活动自如,参与分娩过程。
分娩镇痛选择的原则是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以保证安全有效。对胎儿来说,各种麻醉镇痛方法的优缺点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医生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同时要充分理解和估计每种方法对胎儿和产妇的影响,并且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备好各种处理措施和方法,既要保证减轻疼痛,又要保证母婴安全。以下介绍目前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
一、连续硬膜外注药(CIEA):
CIEA是硬膜外连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麻药和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
操作方法:在宫口开至2-3cm时,选取L2-3硬外穿刺,成功后单次给药5-10ml麻醉平面控制在胸十以下,然后用微泵持续输注镇痛药液(0.0625%-0.125%布比卡因或0.1%-0.2%罗哌卡因加芬太尼1-2ug/ml),8-12ml/h。至宫口开全时停药。
麻醉药物:
1.布比卡因 分娩早期推荐用0.0625%~0.125%溶液输注,进入第二产程改用0.125%-0.25%溶液。布比卡因与血浆蛋白呈高度结合,胎盘透过量最少,脐静脉血与母体静脉血血药浓度之比为0.3:1。产妇在应用布比卡因时其心肌毒性增强,可能与妊娠期间黄体酮增加有关。
2.罗哌卡因 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与布比卡因结构相仿,理化特性相似,麻醉效能相近,布比卡因为消旋的混合物,而罗哌卡因是纯左旋式(-S)异构体,对心脏的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低浓度的罗哌卡因有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0.1%-0.2%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母胎较安全,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而运动阻滞小。
3.芬太尼 与局麻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10~25ug有起效快和镇痛时间延长的特点。由于该药极易通过胎盘,对胎儿同样具有呼吸抑制作用,母体用0.1ug/kg时对新生儿影响较轻,但随剂量的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中呼吸评分可降低。
CIEA的优点:可持续镇痛,镇痛平面恒定,减少运动阻滞,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小。
缺点:在产程中镇痛需求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调整药量,导致连续给药量不足或超过其实际需求。
二、腰硬联合阻滞镇痛(CSE):
操作方法:在宫口开至2-3cm时,选取L3-4硬外穿刺,成功后用27G腰穿针从硬外针中穿刺进蛛网膜下腔,注入苏芬太尼5ug+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2.5mg,拔出腰穿针置硬外导管,接微量泵持续注入镇痛药液。
优点:镇痛起效更快,用药量更少。
缺点:操作较复杂,费用较贵。
三、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
操作方法:在宫口开至2-3cm时,行硬外或腰硬联合穿刺置管后,给予负荷剂量起效后,接镇痛泵以背景剂量4-8ml/h,追加药量3ml,锁定时间为30min。
优点:产妇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控制用药量,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缺点:给药速率须要产妇的理解和控制。
椎管内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长时间输注麻醉药,出现运动阻滞,第二产程延长,器械助产率高,剖腹产率高。
2.阻滞平面过高,容易出现低血压。
3.膀胱充盈后排尿感觉减弱,出现尿潴留。
4.皮肤骚痒。
5.寒颤,发热。
6.头晕,恶心,呕吐。
7.误入蛛网膜下腔。
8硬外阻滞不全,镇痛效果不佳。
椎管内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注意事项:
分娩镇痛期间,须高度重视且严密观察各种药物及方法对母体或胎儿的不良影响,对产妇要进行必要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的监测,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