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心肌炎心电图动态改变1例
来源: 2010-08-23 11:19:49
        患儿男性,6岁.因头晕、发热、胸闷、心悸2d,于2006年12月6日急诊入院。入院前2w患上呼吸道感染。查体:神志清,精神萎靡,体温37.8℃,呼吸24次/分,HR 100次/分,血压80/45mmHg。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粗糙。肝区压痛,肝大,肋下3cm 。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正常。心肌酶谱:LDH 710u/L,AST 215u/L,CK 800u/L,CK-MB 93u/L。次日心肌酶谱:LDH 880u/L,AST 260u/L,CK 880u/L,CK-MB 110u/L。第8d恢复正常。当日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壁运动未见异常,心内结构正常;次日复查仍未见心室壁运动幅度减弱及心室壁变薄等改变。临床诊断:①重症病毒性心肌炎;②心力衰竭。给予吸氧,抗炎、抗病毒、激素及心肌营养药物等治疗,病情逐步缓解。

        入院期间心电图发生系列动态变化:第1d 17:50查心电图(图1A)示:P波与QRS波无关,心房率143次/分,心室率106次/分,R-R间距相等,QRS波时限0.10s,QRS波在Ⅱ、Ⅲ、aVF导联呈QS型,V1~V3导联呈QR型,V4~V6导联呈R型,R波振幅较低,ST 段Ⅰ、aVL导联压低0.10mV,Ⅱ、Ⅲ、aVF、V1~V4导联呈下斜型或凹面向上抬高0.2~0.6mV,Q-T间期0.40s。心电图诊断:①非阵发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②急性心肌损伤(酷似下壁、前间壁心肌梗死);③Q-T间期延长。当日22:30查心电图(图1B)示:P波与QRS波无关,心房率150次/分,QRS波宽大,时限>0.12s,心室率64次/分,QRS波呈QS型,ST段 Ⅱ、Ⅲ、aVF、V1~V6导联呈凸面向上抬高0.3~0.7mV,Q-T间期0.40s。心电图诊断:①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②急性心肌损伤。第2d清晨反复出现短暂晕厥,07:15查心电图(图1C)示:表现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频率25~36次/分,随即安装临时起搏器。当晚20:15查心电图(图1D)示:恢复窦性心律,心率126次/分,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消失,ST抬高振幅较前次心电图显著降低。第7d查心电图(图1E)示:窦性心律108次/分,ST-T恢复正常,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消失,表现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急性重症心肌炎心电图动态改变
        讨论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表现为心力衰竭、低血压及严重心律失常,少见情况可出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且心肌酶谱增高。本例符合以上重症范围表现。同时,根据患儿年龄小,有明确呼吸道感染病史及发热症状,心肌酶谱升高,但心脏超声心动图未见室壁运动异常,且病理性Q波在极短时间内消失,ST段虽普遍抬高,但无区域性动态演变特征等表现,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系病毒直接侵犯心肌,致心肌细胞溶解,使心肌细胞缺氧、水肿和代谢紊乱,同时释放大量血管活性激肽及儿茶酚胺,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于对心肌细胞除极化过程产生明显抑制,致使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因这种类似心肌梗死表现经过治疗可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消失,故与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过程不同。本例患儿心电图极似急性心肌梗死表现,易造成误诊误治,需依据临床表现、心肌酶谱、心电学衍变及超声心动图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另外,重症心肌炎除有心力衰竭外,同时还可出现电衰竭,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如本例发病最初出现非阵发性交接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嗣后又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晕厥,同时显示双分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消失,表明心肌弥漫性受损,炎症改变累及至房室交接区及心室,使其自律性增高,同时传导纤维水肿变性而暂时丧失传导功能。由于重症心肌炎发病急骤且以感染为主,只要短期内及时对症治疗,使心肌炎症得到控制,心肌缺血得到改善,由此引起的生化及超微结构改变常可逆转[1],同时随着传导系统水肿的减轻,常可恢复传导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雁,严铭玉,王骏,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例.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4):501~502
  • 上一篇 :急诊胆囊切除术预防胆管损伤的体会
  • 下一篇 : 急诊室内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4例疗效观察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