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授坚持5年上门护理 晚期肝癌患者痊愈
来源: 2010-08-23 13:42:45

      
  下岗、瘫痪、晚期肝癌……当这些痛苦同时袭向一个人时,他的悲苦可想而知。就在这个患者眼前一片黑暗的时刻,一位医学专家和学生们走到了他的身边,送来了一片光明。整整5年,一根短短的导尿管,延续了一个人的生命。

  这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和他的博士生们创造医学奇迹的故事。

  身患肝癌又出现尿失禁

  患者李荣根,是福利厂下岗工人,早年因患小儿麻痹症瘫痪,长期病卧。记者前两天走进浦东上南路的一间老式公房,推门进去,有个年轻人正熟练地为李荣根更换导尿管,他还亲手帮忙打水,为老人擦身,直到老人脸上露出舒展的笑容。年轻人说:“我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的博士生李长煜,从当上王教授学生的那天起,我就开始做这个工作,因为王教授的博士生都要轮流到这里为病人服务。”

  2004年6月,李荣根在中山医院被确诊为肝癌,检查结果显示已失去手术机会,只能以肿瘤介入治疗缓解病情,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可是,患者又出现了尿失禁并发症。

  李荣根和家属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再加上夫妻两人都已下岗,经济困难,焦躁中又多了一层无助无奈。正巧,王小林教授查看病房,他听说李家的困难后,立即请肝肿瘤外科、神经内科及泌尿科专家会诊,为病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要治疗癌症,花钱就像个“无底洞”,李荣根经济拮据,怎能付得起昂贵的医药费?这件事,让王小林教授费尽心思。每天,王小林总是亲自查看病人的药方,尽量在医保范围用最省钱的办法对症下药。起初,有人不太理解,“何必为一个瘫痪的绝症晚期患者费那么多心思?”王小林说:“越困难的病人,就要给他们越多的帮助,这是医生的责任。”

  没有用进口药、也没有花费高昂的费用,李荣根的病情却好转了,顺利出院。但是,回到家后,李荣根需要每月一次到医院更换导尿管。他家住四楼,因为瘫痪,上下楼极为不便,每次都需要几位家人轮流搀扶,他才能慢慢挪到附近的医院更换导尿管。而且,回来时好不容易上了楼,导尿管又滑脱了,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李家不得已又向王小林教授求助。

  这一次,王小林一口答应,他决定带领几位博士生轮流到李家提供医疗服务。几次下来,每月到李荣根家里为其换导尿管便成了王小林及学生们默认的“常规”工作。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这个特别的“爱心接力”一坚持就是5年。李荣根家住浦东,博士生们一去一返要大半天,大家中午12时左右出发,回到学校往往已是傍晚。但大家执行王教授对病人的承诺风雪不误,总是按时出现在患者的家中,几年来从未间断。第一批学生毕业了,新的学生继续接任,就这样一批又一批传承了5年。那些医学博士生们来到李家,检查、治疗,有时还帮忙打水擦身,甚至抠便,无怨无悔。

  奇迹发生肝癌基本痊愈

  别看只是一根短短的导尿管,它连接着王小林和弟子们的炽热爱心,特别在患者恢复性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经过5年时间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奇迹发生啦!李荣根肝癌已基本痊愈。一提到王教授和那些博士生们,李荣根立时哽咽,年过六旬的老人老泪纵横。李荣根的姐姐说:“没有王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就没有我弟弟生命的延续,这是救命之恩啊!”

  李家人都说,当第一批学生毕业的时候心里很难受,我们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没想到,下个月竟然有新的学生来接替,王教授和他的学生真让人钦佩。

  李长煜说:“王老师给学生上课的第一句话是‘要想做个好医生,一定要先做个有爱心的人’。他说,医德不是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亲身实践。一根导尿管,延续和挽救了一个病人的生命,也让我们懂得该怎样做个合格的医生。”

  结束采访时,李长煜取出一张王小林亲自制订的“轮班表”:4月,施东华;5月,姜波;6月,王成刚……这根“爱心接力棒”还将在复旦医学博士生们手中一直传送下去。 (张炯强)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 上一篇 :医生护士苦战十多个小时打退死神
  • 下一篇 : 老年护理关注的不只是病痛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