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热点导读 >文章正文
2007年7月16日是中国疼痛医学史上值得牢记的一天:卫生部签发了“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为一级诊疗项目的通知”文件。根据文件规定,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可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的诊疗服务。
然而,领到了“准生证”的疼痛科,其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因为疼痛和麻醉的关系始终没有扯清。深究疼痛学科的起源和发展,结合目前我国疼痛治疗领域的现状,卫生部的决定更像一把双刃剑。
给疼痛科“正名”
文件下发之前,全国各地已有几千家医院开展疼痛治疗的业务。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主任倪家骧教授介绍,已有的模式以门诊为主,并且94%的疼痛门诊由麻醉科建立。对此,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认为,正是由于没有独立的疼痛科才严重阻碍了疼痛医学的发展,因此建立疼痛科迫在眉睫。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独立的疼痛科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专门从事疼痛治疗工作的医生的职称晋升。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一个致命的内部矛盾逐渐突出:由于从事疼痛专业的医生要拿出主要精力钻研疼痛业务,难免对原来的(麻醉科、骨科等等)业务有所疏远,而晋升职务时仍然要考核原有专业的水平,以致晋级发生困难。特别对年轻医生,这一矛盾逐渐突出,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惟一的解决办法是成立疼痛医学专业,使疼痛医师放心大胆钻研业务,成为疼痛医学的专门人才。
目前,他自己所带的几个研究生正经历着这样的困惑。虽然读的是麻醉学的学位,但平时从事的业务却是疼痛学。
其次,建立独立的疼痛科,有利于科技项目申报等需本专业专家评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疼痛学科的建制,所以疼痛科医生在遇到申报科研课题等问题时经常会面临尴尬的局面。例如,由于疼痛科没有注册名称,所以有关疼痛的科研课题只能挂靠在其他学科下申报,由其他学科专家进行审批。“在国内有庞大的群体从事疼痛治疗工作时,这种局面无疑给学科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第三,疼痛科的建立可以避免病人因为找不到需求科室而过度检查,从而也为社会节约了资源。
“这是自1994年以来国家惟一批准的一个一级诊疗科目。”樊碧发特别强调,“从2004年开始,疼痛已成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 症。在国外,疼痛诊疗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综合医院的必备资质标准之一。此次文件的颁布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的发展动态,疼痛科将更加科学和规范。”
麻醉科主导“疼痛”
而对于目前大部分由麻醉科建立的疼痛诊疗模式,其在学科定位上与美国有相似之处。疼痛医学在美国不是独立的医学二级临床专业,而是三级的临床亚专业。即:麻醉科的疼痛治疗亚专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科的疼痛治疗亚专业;精神-神经科的疼痛治疗亚专业。
根据北京市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有45家医院开设疼痛诊疗,其中41家隶属于麻醉科,一家隶属于医院,一家由麻醉科和康复科同时开展,剩下的两家分别附属于神经外科和骨科。对此,《中国医院院长》就北京市在疼痛诊疗领域颇有成效的三家医院的运营模式和定位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隶属于麻醉科。目前门诊医生12个,病房床位34张。据该院疼痛诊疗科主任倪家骧教授介绍,医院对该科室进行独立的管理,对其病床周转率和使用率等各项指标都要进行常规考核。但是疼痛科和麻醉科的人员又是紧密交流。“我们疼痛科的年轻医生一定要来自于麻醉科,同时麻醉科的医生也来疼痛科轮转。”身兼麻醉科副主任的倪家骧教授对记者说,“我们科室从2003年创建到迅速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疼痛科,经验就是紧紧依靠麻醉科的技术和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