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 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正中位显露声门是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方法。在唇腭裂及门齿脱落的患者手术时,喉镜轻易落入空隙中,从而导致声门显露和气管插管操作困难;而在门齿松动的患者使用正中位显露声门时,容易出现牙齿的损伤和脱落。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声门显露途径来解决一些特殊的患者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既往的研究表明,在应用MA途径进行喉部显露发生困难时,从右侧磨牙置入直喉镜的方法可有效降低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3,4,5,6],但该方法不仅需要助手帮助显露口角,同时口腔内视野较小,临床应用较为困难。LMA则有效的避开了口角软组织对喉镜和插管操作的影响,扩大了显露视野。Yamamoto等[1]研究发现,LMA能明显改善喉部显露视野,降低困难气管插管的难度。本观察也证实,LMA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的新方法。尽管膨隆于喉镜片右侧的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气管插管操作,但由于口腔内显露区域较大,大多数患者均可顺利完成气管插管。
意外性困难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采用相对简单、安全使用的方法来改善喉部显露视野,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在临床麻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临床观察证实,OELM是一种改善常规喉镜显露视野的有效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本研究还证实,无论是否实施IELM,LMA均能使喉部显露视野得以明显改善。其中以LMA+OELM联用的显露效果最为理想,可使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从13.8%下降至2.0%,是迅速解决意外困难气管插管的最新有效方法之一。 多年来,喉镜的声门显露情况广泛使用Cormack和Lehane[7]提出的评定标准。为了更便于临床观察和比较,本研究采用我们自己设定的六级评定标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喉镜显露下仅能见到会厌尖端的患者,气管插管的困难度较大,使用插管芯盲探气管插管技术等常规方法难以奏效,大多数患者需要借助纤维支气管镜等特殊设备的帮助才能完气管插管。而喉镜显露下能见到大部或全部会厌的患者,气管插管的困难度相对较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使用插管芯盲探等常规方法多可完成气管插管。Samsoon和Young[8]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只有在喉镜显露下仅见到会厌尖端以及看不见会厌的患者才会发生意外性气管插管失败;而Williamson[9]则认为,应根据喉镜显露会厌和会厌尖端的不同将Cormack III级分为III1+和III2+。因此,本观察中我们将喉镜显露下仅见会厌尖端及可见部分和全部会厌为分为不同级别。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无论患者骨性结构异常与否,舌体相(绝)对肥大是造成经MA途径显露喉部困难的常见原因[3]。因此,减少和消除舌体的影响就能改善声门的显露情况。与MA途径相比较,在LMA因喉镜片是沿左侧舌体扁桃体沟向会厌谷推进,避免了舌体停留于喉镜片前方,由于视线从正中门齿处被移至磨牙前方,会厌被舌根挤向咽后壁的程度相对减少;由于视线从正中门齿处被移至磨牙前方,其位置的相对降低使上颌骨结构侵入视线的部分相对减少,并相应缩短了牙齿到喉部的距离[1],使喉部视野能得以明显改善。此外,门齿间距的增宽使口内空间相对扩大也可能是LMA使得喉部视野得以改善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LMA是一种简单、方面的声门显露新途径,特别适用于唇腭裂、门牙脱落(松动)及其门牙突出等患者的气管插管处理。而LMA±IEKN则能明显改善声门的显露情况,降低困难气管插管的难度,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为临床解决困难气管插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Yamamoto K, Tsubokawa T, Ohmura S et al. Left-molar approach improves the laryngeal view in Patients with diffcult larngoscopy. Anesthesiology, 2000,92:70-4. 2. Benumof JL, Cooper SD. Quantitative improvement in laryngoscopic view by optimal external laryngeal manipulation. J Clin Anesth, 1996,8:136-4. 3. Henderson JJ. The use of paraglossal straight blade laryngoscopy in diffcult tracheal intubation. Anaesthesia, 1997,52:552-60. 4. Bonfils P. Diffcult intubation in Pierre-Robin children, a new method: The retromolar route. Anaesthesist, 1983,32:363-7. 5. Crinquette V, Vilette B, Soanet C, et al. Appraisal of the PVC, a laryngoscope for diffcul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nn Fr Anesth Reanimaion, 1991,10:589-94 6. Bellhouse CP. An angulated laryngoscope for route and dirfficult tracheal intubation. Anesthesiology, 1988,69:126-9. 7. Cormack RS, Lehane J. Difficult tracheal intubation in obsterics.. Anaesthesia, 1984, 39: 1105-11. 8. Samsoon GLT, Youung JRB.Difficult tracheal intubation: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aesthesia, 1987, 42:487-90. 9. Williamson R. Grade III laryngoscopy-which is it? Anaesthesia, 1998,43:424. 邓晓明,男,41岁,1983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现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小儿麻醉,喉罩通气道的临床应用,困难气管插管以及镇静技术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主持完成多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整形外科医院的研究课题,发表论文近40篇,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