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文章正文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诸葛万银 天津眼科医院麻醉科, 天津 300020 Development of Extraglottic Airway Wan-yin Zhuge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ABSTRACT The devices of extraglottic airway is always developed, although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an provide a safe airway. It is widely used not only in practical anesthesia but also in resuscitation because of its easier insertion and less noninvasive. Key words: Extraglottic airway; Airway 气道是由鼻、咽、喉、气管与支气管等组成,其中任一部分都能引发气道梗阻。按解剖部位将呼吸道分为声门上呼吸道及声门下呼吸道。现将声门上呼吸道管理技术进展介绍如下。 1.鼻咽通气道 1869年Clover将鼻咽导管置于一个鼻孔保持气道通畅,另一鼻孔放置漏斗型橡胶管给予麻醉药,声门上气道管理技术从此诞生[1]。1872年,O,Dwyer[2]设计的声门上气道导管是远端曲状的金属管与喉的入口处紧密连接,形成气体吸入和排出的通道。但是,O,Dwyer的导管很难正确放置在喉入口处,并且刺激性很大。1900年以后,Clover的鼻咽通气道被改进[3],使其可以用于吸入麻醉[4]。1913年Connel[5]通过鼻咽导管吸入麻醉剂,同时封闭鼻、口腔和食管促进通气和增加吸入浓度。 2.口咽通气道 同年,1913年,Ferguson[6]将液体麻醉药滴在口咽通气道上。1920年Philip设计出金属嘴的红橡胶通气管道,管道近端有侧孔,可以给予麻醉药。早在30年代初,Ralph Waters对Hewitt通气道进行了改进,使其扁平并且更滑顺[7],它由金属制成,非常坚硬。可在外端加一段橡胶管保护牙齿,后来,在外端又加了一个可以旋转的弯头,以方便外科操作。1933年Guedel描述了无创性咽部通气道,这是对Waters气道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对黏膜的损伤[8],它包括一段中等硬度的橡胶管,内部插入金属,防止牙齿咬紧造成梗阻。和Waters气道一样,它的形状符合解剖,使其很容易置入,并且可以与面罩相连接。目前Guedel气道仍然是普遍应用的声门上气道。1951年Pineos设计出带内管的口咽通气道,内管用于乙醚蒸气通过。多年来,为了解决困难气道管理,专家们一直在研制气道设备,如1982年Patil的口腔气道[9]和1987年Ovassapian气道[10]。这些气道比以前的有明显的改进。 3.带套囊的声门上气道 1934年 Primrose[11]介绍了带套囊的声门上气道(cuffed oropharyngeal throat tube),这种导管能够确保密封,防止漏气。它由牙垫、导管和远端套囊三部分组成,其远端套囊置于 咽部近端,能够确保密封,防止漏气。1935年Shipway将一根带有细充气管的可膨胀的橡胶皮球包裹在Guedel导管远端,为在鼻腔手术时防止血液、脓汁和其他液体进入气管内的简单方法[12],插入时需要使用润滑剂,球囊充气后,夹闭充气管,在口腔中放入纱布条。1937年,Leech和Saskatchewan介绍了咽球管气道(pharyngeal bulb gasway),它的套囊不用充气,更适合喉部。1944年Rowbotham设计了一种扁平的咽部套囊,能够附着于气管外部和阻塞咽后部,使血液和分泌物聚集在咽部。这时苏格兰的Tyre和Rubber公司制造了由黑橡胶制成的咽导管,内部是螺旋型的金属线圈,远端有一个可膨胀的套囊。1988年喉罩的问市并没有影响其他声门上气道的发展。1990年Boheimer等介绍了带套囊的鼻咽通气道[22],1990年Mehta介绍了带套囊的口咽通气道[13],这两种气道基本上是对经鼻和经口气管导管的改进,都是放置在咽部远端。另一种带套囊的口咽通气道COPA(help you “cope”with the airway)是由Greenberg和Toung在1992年发明的[14],基本上是一个带套囊的Guedel气道。 |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4.食道阻塞通气管 气管插管是麻醉的最佳选择,但却不适合在急诊医学领域普及。为此,需要改进过去的声门上设备。首先问世的是食道阻塞通气管(Esophageal Obturator Airways,EOA)。1968年,Michael等在《Lance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复苏中使用的肺通气道”。它包括可拆装的面罩和末端圆钝的食管堵塞管,堵塞管的食管部分有气囊,口咽部分有多个侧孔,面罩密闭可以进行通气管理。1972年开始临床试用,1974年美国心肺复苏标准委员会[15]通过了对它的使用。70年代末市场上又出现了食管胃管通气管(Esophageal Gastric Tube Airways,EGTA)[16],食管胃管通气管和食道阻塞通气管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食管导管,有一个单向活瓣可以引流反流的液体和/或放置胃管。还有一种为气管食管通气管(tracheo-esophageal airway),目的是克服食管胃管通气管和食道阻塞通气管的主要限制。它将盲端的导管变成了标准的带套囊的气管导管。这样导管既可以作为气管堵塞导管,也可以作为气管导管。遗憾的是,早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未能支持该产品的开发。还有两种用于急诊的食道阻塞导管。一种是Niemann等在1984年介绍的咽气管腔通气道(pharyngeal tracheal lumen airway)[17],它取代了早期Michael的食道阻塞通气管。第二种是1987年Frass等介绍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sophageal tracheal combitube)[18],它取代了咽气管腔通气道。 5.喉罩 尽管气管导管在维持气道通畅方面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声门上气道设备的发展仍在继续。喉罩就是声门上气道的进一步发展。1981年Archie Brain研究了现存的人工气道设备和上气道的解剖生理,并结合临床实际,研制了第一代喉罩。1983年,发表了题为喉罩?气道管理的新概念[19]。根据喉罩的发明先后时间和用途将其分为三代。第一代为普通喉罩(LMA);第二代为插管喉罩LMA-Fastrach,Intubating LMA,ILMA);第三代为双管喉罩(Proseal-LMA)。 5.1普通喉罩有三种: 5.1.1 传统喉罩(LMA-Classic):1987年12月生产使用,材料为硅胶,可耐高压,消毒后可复用。 5.1.2 易弯曲喉罩(LMA-Flexible):1989年 Brain对LMA-Classic喉罩进行改进制成,并于1990年成功地用于扁桃体切除术、后磨牙拔除术[20]。 5.1.3 一次性喉罩(LMA-Unique):由于可复用喉罩保管比较复杂,消毒不全会引起交叉感染。一次性喉罩的结构与普通喉罩相似,由PVC材料制成,其柔软度不如硅胶,1998年用于临床[21]。 欧普乐喉头罩,属一次性喉罩。由台湾人张地利发明,他研究了东方人的咽喉结构,经6年研发制成。由进气管,充气管,罩体,充气环组成,其特征在于:一底部上设有一开口的罩体,罩体周缘设有一柔软的充气环,充气环的内部形成一引导片,利于喉头罩插入患者喉部;一个由一进气管与一充气管结合形成、与罩体藉由开口相连通的子母管,其中充气管的一端与罩体的充气环连接,另一端自进气管分离出以连接一充气观测装置;有至少一条形成于罩体底部近开口处的肋条,以引导气体并防止垂坠的会咽阻塞进气管。 5.2插管喉罩:由于普通喉罩的设计不是为经喉罩能行气管内插管,因此Brain于1997年设计了插管喉罩,并应用于临床[22]。插管喉罩与普通喉罩的不同之处是插管喉罩有固定的弯曲度,长度较短和管径较大,可通过管径较大的气管导管,其设计目的是解决通过喉罩行气管内插管。 |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5.3双管喉罩:由于普通喉罩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密封较差,不能行正压通气;另一方面是不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2000年Brain发明了双管喉罩,主要是改进通气罩和增加了引流管。喉罩插入后形成了两个彼此衔接的密封腔,一个是通气罩将喉部密封,并与通气管相通,另一个是通气罩前端将食道上端括约肌开口部密封,并与引流管相通,所以被称为双管喉罩。2000年6月在澳大利亚上市。经临床使用,与普通喉罩相比安全性明显提高。 5.4儿童喉罩:Brain研究了儿童喉部解剖,证明儿童的咽部是成人的缩型。 6.其他声门上气道设备 1998年Benumof介绍了声门隙封闭气道(glottic aperture seal airway) [23]。1999年Agro等介绍了喉导管气道。它们都包括一个大的膨胀后位于近咽部的环型近端套囊(像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和一个膨胀后位于下咽部远端锥型套囊(像位置正确的喉罩远端通气罩)。2002年末新出现了三种声门上气道:Dimitriou等[24]的咽部通气道 (pharyngeal airway express), 它也是一种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另外两种是喉罩的变异,即2002年首次被Miller和 Lavelle描述的咽部气道 (pharyngeal airway liner) [25] 和塑胶喉罩 (soft seal laryngeal mask airway)。 参考文献 1、 Duncum BM. The development of inhalational anaesthesia.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 2、 Northrup WP. Apparatus for protonged artificial forcible respiration.Br Med J 1894:697. 3、 Matas R. Intraiaryngeal insufflation. JAMA 1900;34:1468-1473. 4、 McHeny JH. Technique of intubation of the pharynx to tacilitate administration of anaesthetics and to prevent inhalation of blood in mouth and face operations. Surgery 1906;iii:152~153. 5、 Connell K.A new ether vaporizer. JAMA 1913;X:892-894. 6、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7、 Ball C.Westhorpe R. Clearing the airway-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yngeal airway.Anaesth Intens Care 1997;25:451. 8、 Guedel AE.A nontraumatic pharyngeal airway. JAMA 1933;100:1862. 9、 Patil V, Stehling LC. Zauder HL. Koch JP. Mechanical aids for fiberoptic endoscopy.Anesthesiology 1982;57:69-70. 10、 Ovassapian A. A new fiberoptic intubating airway. Anesth Analg 1987;66:S132 11、 Primrose WB.the“recovery principle”in gas-oxygen anesthesia。Br Med J 1934;1:339-343. 12、 ShipwayF. Airway for intranasal operations.Br Med J 1935;767. 13、 Mehta S. A supragiottic oropharyngeal airway. Anaesthesia 1990;45:893-894. 14、 Greenberg RS.Toung T. The cuffed oro-pharyngeal airway ? a pilot study Anesthesiology 1992;77:A558. 15、 Standards for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CPR)and emergency cardiac care(ECC).JAMA 1974;227(suppl):837-868[Review]. |